
“十二五”规划概要
概要:国家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
思路和方法:“五年规划”是我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三大转型:未来五年中国将开启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转型,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部署中国经济社会从外需向内需、从高碳向低碳,从强国向富民的三大转型。[详细内容]
“十二五”科技发展原则
继续坚持创新导向;继续坚持需求牵引;继续坚持统筹兼顾,统筹政府引导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统筹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统筹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创新型人才队伍和创新环境建设作为根本任务;继续坚持跨越式的发展,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专项为创新驱动。 [详细内容]
“十二五”的特色
包容性增长:用以提醒成员国注意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失衡问题,倡导将经济增长建立在更自由、更开放、更公平的基础之上。目前对“包容性增长”共识,大致是发展必须具备包容性、可持续性及更为民众所认同。与此同时,有三方面期待。
第一,从“十二五规划”开始,转变为经济增长和民生齐头并进的规划,是必走的一步。
第二,“包容性增长”强调的,主要是解决社会公平和正义问题,缩小各方面差距。中共“十二五规划”建议,一大重点内容是讲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是希望经济能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这当然需要以转变发展方式的安排,来强化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详细内容]
- 五中全会:十二五规划坚持产学研结合
-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详细内容]
高校动态 更多》
- 清华大学化工系召开全系教师会研讨十二五规划
- 河南理工大学召开十二五专项发展规划汇报研讨会
- 内蒙古农大首批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全面启动
- 安徽理工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式颁布实施
- 南京理工材料学院召开“十二五”发展战略研讨会
- 西安交大召开十二五规划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会议
- 北京交通大学召开“十二五”规划研讨会
- 济南大学召开学院“十二五”规划制定工作研讨会
- 北航召开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会
- 南京理工电光学院学习研讨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 湘潭大学就“十二五”改革发展规划公开征求意见
- 西藏大学十二五实施十大工程提升办学质量
- 华中科大十二五首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启动
- 中国石油大学召开“十二五”学科建设项目论证会
- 中国海洋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工作会议召开
- 华中农业大学召开“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研讨会
- 中国矿业大学举行“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论坛
- 西安交通大学举行医学 “十二五”规划研讨会
- 南开大学召开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 西安电子科大各学院汇报十二五规划制定情况
- 安徽大学积极推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 北京大学召开“十二五”规划学生座谈会
- 北京交通大学“十二五”规划初稿形成
- 上海外国语学院国交学院召开十二五规划研讨会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召开十二五内涵建设工作推进会
- 东北农业大学召开“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座谈会
- 河南理工大学召开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座谈会
- 南京理工大学召开“十二五”学科建设工作会议
“十二五”的重任
- 一、进一步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提高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 权威人士指出,当前投资和消费增长较快,很大程度上是政策作用的结果,行政手段的局限性和短期性逐步显现出来。扩大内需,最终要靠市场和社会力量,“在‘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改革中,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详细]
- 二、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理顺收入分配关系
- 权威人士分析,要在坚持基本分配制度的前提下,切实保护公民合法收入和私有财产,同时尽快扭转城乡、地区和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趋势,逐步形成中等收入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因此,将会加大税收在 二次分配中的调节作用。[详细]
- 三、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加快推进城镇化
- 权威人士介绍,“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将突破50%,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机构随之会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破除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推动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是‘十二五’时期亟待解决的重大体制问题。”其中,有两个方面需要重点强调。[详细]
- 四、创新多元参与、平等竞争的公共服务体制
- 当前,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合理,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有关,也与社会领域改革滞后有关。权威人士指出,原因在于“政府责任不到位和包揽过多并存,该管的没有管到位,该放的没有真正放下去,发挥市场机制、社会组织和民间资本的作用不够,活力不足。”[详细]
“十二五”产业战略转型前瞻
- 绿色发展:挑战与机会
- “中国已成为二氧化碳的最大排放国,备受国际舆论关注,减排压力巨大,未来相当多的两高一资产业将面临生存困境”, 中咨报告指出。事实上,无论是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还是中国本国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绿色发展都是不可回避的挑战。[详细]
- 创新能力建设拉动技术投资
- 新能力不足是中国产业发展的一大制约瓶颈,而提高创新能力仍然是未来中国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技术投资显然将是“十二五”期间的重头戏。以新能源汽车为例,虽然政策已经给予了特别的重视,但是两个“五年计划”中国家财政在研发上的投入仍不足20亿元人民币,不及美国一次性在动力电池上的24亿美元投入的1/10。企业方面,中国全汽车行业企业年研发投入约为400亿元人民币,仅仅相当于通用、丰田等一家跨国企业一年的研发投入总和。 二次分配中的调节作用。[详细]
- 全球布局保障产业安全
- “十二五”期间,如何构建更为“开放”与“安全”的产业体系,成为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增长模式深度调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欧美等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地建立和应用技术壁垒、绿色壁垒,中国以中低档产品为主的出口导向型产业正在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外部环境。
- 以钢铁业为例,中咨报告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钢材直接出口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同时,大量进口铁矿石等资源以及价格上受制于人的状况,短期内也难以根本转变。
- “十二五”期间,如何构建更为“开放”与“安全”的产业体系,成为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