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化工作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从“九五”计划开始,教育信息化就大踏步向前,经过十五年的磨砺,我们即将进入“十二五”计划。在此过程中,我们经历了整个教育信息化的起步和攻坚的过程,有快速的飞跃,也有踏实细致的渐进,信息化的正确理念逐步推广,先进技术的应用推陈出新,不断推动信息化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十五年间,我们积累了一个良好的基础,那么,“十二五”我们规划什么?总的来看,有三个层面的内容正在被思考:第一,如何充分认识过去的基础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第二,“十二五”规划中,有哪些重点任务、重点目标需求得到突破;第三,如何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查看全文]

        深度剖析
  •   “十二五”倒计时
  •     对于教育信息化,“十二五”时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契机。对比“十五”“十一五”,可以看到的是,信息化的重要性从来没有像今天提得这么高。“可以说,信息化成为了现阶段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宏观需求。”相关人士表示。几个大的方面诠释了这层含义:首先,中共十七大报告将“信息化”的战略地位空前提升,其次,不久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发布,旗帜鲜明地把教育信息化单独列出来,这给了信息化部门一个强心剂。
  •     教育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要充分体现战略性、全局性和多元性,要有理念的根本转变,更多地关注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建设。要进一步树立服务观念,提高服务技术,提升服务水平,明确管理体制,建立评估机制,完善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应用,打造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教育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和服务信息化。“十二五”对教育信息化既是机遇,也是考验。“实现更加宏伟的目标,其过程必然是痛苦的……[查看全文]
  •     “十二五”从何突破?
  •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第十九章五十九条中写道:“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可见,融入学校的机制创新也应当是信息化肩负的巨大责任。随着IT技术在高校的广泛应用,IT应该不再是IT部门内部的事情,学校发展和运作的许多方面都受到信息化系统的制约和影响。
  •     清华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成功中就体现了信息化的力量。这项改革是由不同的业务部门协同进行,研究生院牵头组织培养机制改革相关工作,人事处牵头负责研究生“三助”岗位相关管理工作,财务处负责有关培养机制改革的财务管理工作,信息管理中心则通过开发“三助”管理系统,实现全校“三助”岗位设岗、申请与招聘、复核、上岗管理以及考核管理等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有力地支撑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查看全文]
        高校规划
  •     复旦大学:“十二五”服务优先
  •     复旦大学认为,学校信息化部门必须转变态度:将自身的角色从面对集成公司时的甲方变为面向师生服务时的乙方。1995年8月,复旦大学成立了校园网管理服务中心,后于2001年7月整合了校园网管理服务中心,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园信息化领导小组,并率先在全国高校中成立了实体化的信息化办公室。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宓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之前并非信息化领域人士,留学海外,可能正是这样多样化的经历让他能从另外一个视角来审视复旦大学信息化的发展与规划。
  •     综合业务服务的建设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会面临很多来自业务行政部门的阻力和障碍,需要我们足够的耐性和智慧。在“十二五”建设中,复旦大学校园信息化工作的目标是个人服务集中,校务信息公开,公共资源共享,校情实时概览,逐步从“一门式”服务向“一站式”服务发展。我们走过了“信息门户”,实践着“应用门户”……[查看全文]
  •     浙江大学:“十二五”发力资源建设
  •     浙江大学信息化工作在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统筹领导下,依照《浙江大学2006-2010年信息化建设规划》,有步骤地推进全校信息化工作,经过四年来的建设和发展,校园网络高速稳定,业务信息化应用得到普及,信息资源不断丰富,应用与资源得到初步整合,信息化人才队伍和保障机制逐步建立。学校信息化发展环境基本形成,有力地支撑了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也为进一步深入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信息化工作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各项工作融合,紧密结合各项工作的重点推进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批应用成果;强化了全校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管理,集约化地有序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重点应用,不懈推进数据的公开与共享,初步建成学校公共信息数据平台。在信息化建设的模式和机制上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建立了从建设推进、宣传推介、运维保障到合作推广的工作机制……[查看全文]
  •   山东大学:“十二五”实践IT服务
  •     信息化工作会对部门之间的工作职能,特别是利益格局进行调整,对工作人员的观念和工作习惯带来冲击,因此有效的信息化组织和机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随着各方面应用系统的扩展,“十二五”可谓是实践IT管理和服务的最佳时机。 山东大学校园网已经成为连接济南、威海两地7个校园的大型高速计算机网络,是一个电信级、多业务的承载网。校园网核心网采取万兆路由器+光纤(专线),运行BGP协议,部署了MPLS和跨域组播及其应用,实施了流量工程,对IT服务管理进行了探索,自主开发面向服务的网络管理和网络测量系统,初步实现了校园网服务质量动态监控。
  •     山东大学校园网已实现IPv4/IPv6双栈运行,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全覆盖,多出口多入口访问系统的部署,并实现统一认证。IPv4校园网出口带宽超过5000兆,其中接入CERNET带宽2000兆,校园网出口流量累计平均超过4000兆……[查看全文]
  •     华南理工大学:“十二五”应用驱动
  •     为了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华南理工大学制定了《华南理工大学支撑珠三角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为了高起点谋划学校新一轮科学发展,学校决定着手编制学校发展战略规划。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是华南理工大学战略规划中“条件支撑”的重要内容。华南理工大学“十二五”规划有关校园网和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建设一个支持未来下一代网络应用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新型校园网环境,为学校高水平学科群、高层次人才队伍、高起点创新基地、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水准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重要支撑。
  •     “十一五”规划推动新一代校园网建设、推进数字化校园应用、增强高性能计算服务能力、改善机房环境和促进队伍建设。通过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作为华南理工大学高水平大学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信息基础设施的水平,为学校各创新平台和科研团队提供高性能的计算机网络、高性能计算环境和数字化技术支撑……[查看全文]
  •    内蒙古师范大学:“十二五”重在协调
  •     信息化建设成果如何更好地整合到信息化校园的整体建设中,已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涉及多部门协调的管理问题。内蒙古师范大学校园网络于2000年7月开始投资建设,历经多次扩容、升级和改造,现在已成为内蒙古地区规模最大的校园网络之一。在巩固“十一五”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主要围绕“一个平台、两个体系”的架构,有计划、有步骤地继续推进信息化校园建设。建成特色鲜明、信息丰富、运行高效、资源共享、服务规范的信息应用与服务体系,并实现建设成果深层次的推广应用,实现学校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率,使内蒙古师范大学信息化应用达到国内高校一流水平。
  •     “十二五”将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加强信息应用与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功能和性能、扩充共享数据平台的信息、推广现有信息编码规范应用……[查看全文]
  •     华南农业大学:“十二五”做虚拟社区
  •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二五”发展的谋划之年,科学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在华南农业大学全面应用信息技术,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华南农业大学向研究教学型高校发展的战略目标,有必要制定好华南农业大学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     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遵循现代教育发展规律,贯彻改革创新的主线,坚持育人为本,创新为魂,高度重视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紧密结合学校实现“建设高水平、多科性、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目标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校园网络和数字化校园。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全面把握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和主要趋势,聚焦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理念、规律、趋势和路径……[查看全文]
  •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主打节约型
  •     节约型数字化校园,就是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节约的理念,立足校情,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就是少花钱多办事,花同样的钱办更多的事。节约型数字化校园的本质是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尽可能用小的投入,取得较大的收益,提高投入与产出的性价比。
  •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以新校区建设带动数字化校园建设,跨越式发展,圆满地完成了数字化校园“十一五”规划。近年来学院领导班子十分重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断加大对数字化校园建设资金的投入,特别是新校区的建设更是站在了一个高标准的平台上进行规划建设。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和探索,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走在了国内同类院校的前列。学校在新校区建设的同时,五年来共投入1200万,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以实用为标准,以应用为导向,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查看全文]
    回顾、总结“十一五”
  •     回顾“十一五”前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     “十一五”计划开始前夕,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会同CERNET摸底315所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其中,省属、市属高校比例为78%。数据反映,2004年前,已建校园网的高校占92.7%,应用水平在逐渐完善和提高中。
  •     校内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41.1%的高校已建立;
  •     办公自动化系统:有40.3%的高校已建立;
  •     一卡通系统:26.9%的高校已建立;
  •     教务教学管理系统:56.7%的学校已建立;
  •     财务系统:69%的高校已完成;
  •     后勤管理系统:仅有17%的高校建立;
  •     学校网站:86.4%的高校已建立;
  •     科研管理系统:仅有18.9%已建立。
  •   总结“十一五”期间高校信息化发展情况
  •     2008年,教育部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重大课题“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对十省市667所高校调研。调查显示:
  •     电子邮件系统:100%的985/211院校建立了电子邮件系统,有些省市,如北京市100%与上海市90%的学校都建立了电子邮件系统;
  •     校园公共数据库或数据交换系统:43.6%的学校已建设;
  •     统一的身份管理与认证系统:37.5%的学校已建立;
  •     集成信息资源的校园信息门户:56.3%的学校已建立。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1994-2010 CERNIC,CERNET 京ICP备0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