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回到征文作品展示页面

30年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和体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新的利益共同体、制机体制、社会体系、社会结构又被重新组合与缔结,在当今时代绝对贫困人口被视为中国第一大弱势群体差距不断缩小的同时,中国却诞生了新一代的另一大弱势群体,哪就是中国人才--21世纪新一代弱势群体。正确判别和使用真正人才是执政党面临的历史抉择,必将成为攸关中国前途与命运的重大历史性课题。
21世纪:中国的人才困境
21世纪中国人生活在新旧人才观的历史嬗变期,承受着新旧体制和评价体系冲突,一面被新体制和新型人才观所诱惑,一面又被旧体制和人才观所禁忌,陷入了无法回避的人才困境。这种困境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人才评价体系失范。人才评价体系即人才主体对自身标准合理性、正义性、崇高性的理解,是人们对渊博的知识、优秀的人格及品质、丰富的工作经验理想因而产生“敬畏”而作出肯定,对卑微的知识、庸俗的品质、低级的情操因而产生“耻感”而作出否定。在人才价值整合度较高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人们对何种人才为荣,何种人才为辱,何种人才为美,何种人才为丑,何种人才为高尚,何种人才为鄙俗,是一目了然的,或是约定俗成的。人们根据内心的知识心境毫不动费力的作出为多数人普遍接受和认可的人才选择和价值观判别。而在人才转型的过渡时代,人们受到双重标准或多元标准的影响,无论哪一种标准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任何一种标准的背后,又都可找到反向标准,它同样具有存在的合理性。这种情况,使得当今中国人才评价体系变得模棱两可,常常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
人才价值取向紊乱。在双重或多元标准的人才评价体系中,任何一个政党,任何一个组织,一个机构,都会因价值标准不同而得到不同评价。而评价失范必须导致中国目前人才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任何一种选择,都可以获得一种价值的文化支援,受到一种价值标准的肯定和赞扬,而同时又会受到另一种价值标准的否定和批评。这种人才选择的矛盾冲突,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人才价值取向紊乱严重影响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最终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
各式各样的非人才主义泛滥。非人才主义指这样一种价值取向,即反对任何标准约束,主张放任自流,非虚无主义来对待社会提倡的人才标准和人才规范。非人才主义的实质是极端主义和颓废主义的结合体。一般说来,历史上的非人才主义往往出现在社会结构大动荡时代。在现代化变迁中,中国的人才标准和结构正在发生历性嬗变,人们的传统人才约束相对松驰,非人才主义在较大范围内泛滥成灾。例如,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体制机制腐化,已成为21纪中国的一大公害。甚至许多在新中国已经绝迹的人才丑恶现象又死灰复燃,沉滓泛起,如贪官污吏等等,已经被创造为中国发展史上最高水平,再度给执政者带来新的危机和质疑。
人才体制机制弱化或腐化。人才体制机制是实施人才控制的重要手段。一个社会要形成稳定的人才秩序,创造良好的人才风尚,保证执政党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高度有效的人才体制机制。然而,由于我们面临着人才价观上的新旧交替,生活在多元价值标准的社会里,必然造成人才意识的混乱和人才标准重构与整合,使人才体制机制无法发挥职能作用,结果竟是这样:真正人才是“异类”,贪官污吏全是“人才”。这是中国目前无法解脱的真正人才困境。
人才体系扭曲变形。人才是后天培养的结果,而不是人的先天本质。要使人养成崇高的渊博知识、优秀的品质、健全的人格,离不开有效的体制机制与社会理想相一致的教育。因而,人才教育是根据社会活动需要和人类文明的历史走向对社会成员进行关于知识素养、优秀品质,、价值理想等方面的教育,以培养和形成崇高的渊博知识、优秀的品质、健全的人格等等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标准。然而,当今中国教育与人才一样,成为一种外在的功利价值,而不是圆满自足的内在价值观。现代教育的说教式是导致现代人体系扭曲变型的一个根本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