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研究 > 课程研究 > 综合研究
我国课程论研究的历史回顾
2002-03-04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 张廷凯

字体大小:

注释

[1] 关于我国课程论研究的起始年代有不同看法,有人始于70年代(见廖哲勋:《课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0页。),有人认为始于30年代(靳玉乐:《现代课程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7页。)。

[2] 见《教育杂志》1922年第14卷号外,载《廖世承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9-18页。

[3] 见《中等教育》1922年第1卷第3期,载《廖世承教育论著选》,第28-29页。

[4] 史国雅:《课程论的研究范围及指导原则》,《山西教育科研通讯》1984年第2期。

[5] 李建勋:《北平师范大学教育系之历年状况及将来计划》,北平师大《师大月刊》第1期,载《李建勋教育沦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

[6] 李建勋:《北平师范大学研究院教育科学门一年之经过及今后之改进》,同上,第152页。

[7] 戴伯韬:《论研究学校课程的重要性》,《课程·教材·教法》1981年第1辑。

[8] 这套丛书包括英国丹尼斯·劳顿等著、张渭城等译《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1985年版);日本伊藤信隆著、邢清泉等译《学校理科课程论》(1988年版);比彻姆著、黄明皖译《课程理论》(1989年版);苏联克拉耶夫斯基、莱纳著、金世柏等译《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的理论基础》(1989年版);陈侠著《课程论》(1989年版);吕达著《中国近代课程史论》(1994年版)。

[9] 史国雅:《课程论的研究范围及指导原则》,《山西教育科研通讯》1984年第2期,载《教育学文集·课程与教材》(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0]董远骞、张定璋、裴文敏著《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26页。

[11]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68页。

[12]吴杰编著:《教学论--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5页。

[13]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57-194页。

[14]吴文侃主编:《比较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98-270页。

[15] 会议材料见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办、中国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课程发展与社会进步------国际研讨会论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6]廖哲勋:《课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17] 见学科现代教育理论书系之张永春编著《数学课程论》、郑军、余国祥著《物理课程论》、何少华、毕华林著《化学课程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18]王策三:《教学论稿》,第168-169页。

[19]陈侠:《课程论的学科位置和它同教学论的关系》,《课程·教材·教法》1987年第3期。

[20]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和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258-263页。

[21]桑新民:《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人类自身生产之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46页。

[22]朱智贤编:《小学课程研究》,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2页。

[23]参见《课程的定义》,载《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4-69页。

[24]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

[25]《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207页。

[26]《教育大辞典》第1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57页。

[27]吴杰编著:《教学论------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第5页。

[28]陈侠:《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3页。

[29]李秉德主编:《教学论》,第159页。

[30]廖哲勋:《课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8页。

[31]李臣之:《试论活动课程的本质》,《课程·教材·教法》1995年第12期。

[32]郝德永:《关于课程本质内涵的探讨》,《课程·教材·教法》1997年第8期。

[33]施良方:《课程理论》,第2-10页。

[34]陈侠:《课程论》,第161-182页。

[35]王策三:《教学论稿》,第202-207页。

[36]江山野:《课程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课程·教材·教法》1993年第11期。

[37]吕达:《中国近代课程史论》,第357页。

[38]王生洪:《建立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中小学课程新体系》,载《课程发展与社会进步》,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9]参见李廉方著:《小学低年级综合课程论》,中华书局1934年版。

[40]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教育学》,第116-117页。

[41]英格拉姆著、吕达译:《综合课程的作用》,《课程·教材·教法》1985年第2、3期。

[42]江山野、里宁:《改革课程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教育研究》1985年第6期。

[43]叶立群:《中小学课程改革探讨》,载肖敬若、江山野、武永兴主编:《普通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9-30页。

[44]韩骅:《从世界课程发展动向看我国中学课程改革》,《教育研究》1989年第9期。

[45]见赵学漱等编:《STS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6]王策三:《教学论稿》,第186-187页。

[47]吴文侃主编:《比较教学论》,第211页。

[48]李臣之:《试论活动课程的本质》,《课程·教材·教法》1995年第12期。

[49]施良方:《课程理论》,第277页。

[50]吴也显:《潜在课程初探》,《教育研究》1987年第11期。

[51]陈玉琨:《试论潜在课程的性质、功能和组织》,《上海高教研究》1989年第1期。

[52]郑金洲:《隐蔽课程:一些理论上的思考》,《外国教育动态》1989年第1期。

[53]靳玉乐:《潜在课程简论》,《课程·教材·教法》1993年第6期。

[54]班华:《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教育研究》1989年第12期。

[55]唐晓杰:《西方“隐蔽”课程研究的探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8年第2期。

[56]吕达等著:《独木桥?阳关道?------未来中小学课程面面观》,中信出版社1991年版,第196页。

[57]这些争论意见可参见班华:《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教育研究》1989年第12期;郑金洲:《就隐蔽课程的一些问题与班华同志商榷》,《教育研究》1990年第8期;班华:《再议隐性课程》,《教育研究》1991年第7期。

[58]施良方:《课程理论》,第265-273页。

[59]参见陈旭远:《试论潜在课程的概念和结构》,《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年第1期。

[60]参见靳玉乐:《现代课程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靳玉乐:《潜在课程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61]参见上海大同中学:《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上海市大同中学高中课程结构整体改革实验报告》,《课程·教材·教法》1991年第1期。

[62]参见任树纲、张同善主编:《大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天津市上海道小学的课程结构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延伸阅读
· 拉丁美洲课程论透视
· 课程实施的核心是主体参与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21世纪中国课程研究和改革发展
· 从学校的层面上看课程整合
· 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及课程政策的历史变化
· 中国史上战斗力最强的五支军队
· 新课改:实施最重要
· 湖北工大举行精品课程建设经验交流会
· 李义凡教授精彩报告添"人文视野"新活力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
·教育部部署寒假工作 ...
·教育部要求落实教师...
·国务院教育督导办专...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