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在分析研究朱九思高教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校长必须具备教育理想、教育思想、科学态度、创新意识、教研意识、教育战略、教育管理、学术交流这八条素质。
关 键 词:朱九思 高教实践 大学校长 素质 教育家
朱九思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高等教育家,长期担任华中理工大学的领导工作,在长达30余年的高等学校领导岗位上实践着自己的高等教育思想。对于朱九思的教育思想,华中理工大学高教所的姚启和教授曾发表过《朱九思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1]和《朱九思的教育思想的实践特征》[2]等文章,对高等教育家(尤其是教育实践家)的朱九思的教育思想进行了较为精辟而系统的总结。对此,我不再赘述。我对朱九思印象最深的是作为大学校长的朱九思。朱九思作为一位很富有思想和改革魄力的大学校长,把一个单科性的华中工学院改造成综合性的华中理工大学,创造了改革开放后大学的一个楷模。这一切早在20年前大学读书的我的心中深深扎下了根,大学毕业后,我先后读过朱九思的《高等学校管理》《竞争与转化》等专著以及他发表的许多文章,透过朱九思的言论和办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社会主义大学校长的高大形象。
近年来,通过对朱九思高教实践的研究,联想到近代的蔡元培、张伯芬、竺可桢以及教育家黄炎培、陶行知、梁漱溟、宴阳初的教育改革实践[3],使我对大学校长的基本素质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我就从朱九思高教实践的角度,对大学校长必备的基本素质淡几点浅见。
一、矢志不渝的教育理想
朱九思在大学领导岗位上奋斗了30余年,1984年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依然任华中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带研究生,他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如何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他说:“如此重大的研究任务,又必须结合教育改革持续进行,决非少数人所能解决”。“教育要治本”就必须研究这个问题[4]。“教育要治本”这是朱九思一生追求的教育理想。
朱九思回忆自己的中学时代时说:正由于我有那么一段难忘的中学时代,这就不能不使我回忆往事,并且联想到现在的工作。我想,那时是国民党统治,现在是共产党领导;那是一所中学,现在办大学,而大学的条件要比中学优越得多。几十年前,可以把一所中学办的那样好,现在为什么不可以把一所大学办好呢?我在“文革”后期特别是“文革”之后,提出一些办学的做法,无疑受到某些大学的影响,受到去国外访问的影响,但确实也有当年扬州中学的影响。可以说,长期潜伏在我思想深处的扬州中学是我的第一个榜样[5]。
1987年朱九思在《教育要治本》一文中指出:“当前以及今后一个相当时期内,高等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深化改革,提高大学生研究生的全面素质”[6]。
陈闻晋同志在《试论中国大学校长的理想模式》一文中写到[7]:朱九思精力充沛、思想敏锐,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离任之后,并不超然物外而是积极为后任者出谋策划,并尽心尽力地在高等教育学领域治学、育人,出了不少学术成果,直接培养了一批高等教育理论和管理人才。他一直呼吁高校不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自我”,高校要始终把育人、科学研究放在第一位,不能牺牲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这个“命根子”。
朱九思的高教实践告诉我们:大学校长要有教育理想,并且要矢志不渝地为实现教育理想而奋斗。崇高的教育理想是大学校长的首选素质。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教育理想的人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校长,更不敢设想这样的人能成长为社会主义教育家。
二、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
朱九思在长达30余年的高教实践和10余年的高教研究中,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他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他在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露斯·海霍的谈话中[8],谈到他“文革”之后一直到1984年离开校长岗位这段时间所做的5件大事是:第一抓教师队伍建设。他说:“一个中学或是一个大学的负责人,如果不懂得教师的重要性,就等于不懂得办学校,当然也办不好学校”。第二是增加新专业,改造学校的学科结构,使学校演变成工、理、文、管相结合的综合大学。第三是在困难的情况下尽可能改善办学条件。第四是大搞科学研究,提出“科学研究要走在教学的前面”的新观点(在当时)。第五是开展国际交流。这5件大事是朱九思教育思想在高教实践中的运用。实践的结果是成功的,使华中工学院这5方面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学院的综合实力增强,为全国高校的改革树立了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