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教育的独立性是高等教育存在的基础之一。美国高等教育有其鲜明的独立性,它的由来有其鲜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关键词:高等教育、独立性、大学
高等教育的“独立性”是指大学在其知识领域内,自我管理、自由研究和教学并追求知识真谛的权利。本文之所以把高等教育的“独立性”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在于“独立性”是高等教育得以存在的基础之一。它对高等教育本身和社会都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如果高等教育丧失“独立性”,不仅本身失去了存在价值,而且实质上也是对人的一种“奴役”。美国高等教育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来说,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其“独立性”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自身的特点。
一、美国的文化传统
现代美国文化是杂乱混和、兼收共存型的“熔炉文化”。在其形成时,却有孤立封闭、清而又纯的一个核心构造——清教思想。这一构造坚固细密、凝聚力强大。是统治新英格兰地区长达百年的泛宗教意识形态。它在资本主义精神和工商经济催化下发育为北方“扬基文化”。与此同时,南方“骑士文化”也在切撒匹克海湾殖民地(指美国弗吉尼亚州一带)和黑奴农业经济的基础上长成扬基(Yan kee)与骑士(Cava-lier)合成了美国民族文化的雏形,触发革命,自成一体。南北战争中,扬基文化击败骑士文化,取得正统地位,又兼并吸收了残存的印第安文化。黑人文化和各种移民文化,造成了开放型的文化复合体。所以,清教—扬基文化是美国文化的中心和主流,作为维系一统、衔接历史和派生其它的关键机制延续至今。
清教—扬基文化是从盎格鲁—撒克逊母体文化中分离出来的一支。造成它分离的历史原因是16世纪宗教改革和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334年英国教会向罗马教皇宣告独立,自称国教(Anglicanism)或新教(Protestantism)。1571年伊丽莎白一世颁发国教教义《三十九信条》,宣布宗教改革结束,但激进派坚持改革,要求进一步清除腐败,纯洁教会组织——这一派即所谓清教(Paritanism)。清教徒因反对王室的宗教专制和经济压榨,屡遭镇压迫害,于是一部分逃往北美避难。在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又有许多清教徒被迫赴美。清教徒作为欧洲宗教改革的激进派,在新大陆立足未稳,就急于创办举世无双的纯净教会实施政教合一高压统治;他们身为资产阶级革命先驱,靠反叛和分裂树立起崭新权威。刚找到一片自由乐土,便身不由已地排斥异已,捍卫正统,容不得他人侈谈改革和分离。这种现象被美国史权威米勒认为是历史规律的无情所致——正如法国新教思想家加尔文以抗拒罗马教皇成名,历尽艰辛创立了日内瓦神权共和国之后,他自己却也成了新教教皇,不但敌视平民教派,而且滥施压迫,处死西班牙科学家塞尔维特等50多名异端分子。殖民地百年开发史上,三代清教领袖秉承中世纪的统治术,设计出一套政教关联的清教教义——美国史界称之为具有“质朴风格”的“新英格兰规范”(the New England Way)。这也是孤立无援、自生自灭的险恶环境下唯一明智的出路。否则,美国民主在它成型之前就早已失去自我保护的能力,美国文化更不会有今天的开放和自由。清教社会的组织,用米勒①原话说,是以“教会(Congregation)为内涵,以契约(Covenant)为形式”—这也是清教—扬基文化的核心构造。
清教徒的“圣徒教堂”,是按天国模式(Lnvisible Charch)竭力仿造,从严控制。每个教堂,先由5~7名圣徒(Sacnts)串连认同,组成教堂支柱。经支柱们审核,逐步吸收居民中的合格者入教。清教教规重视“应选证明”,即思想真正皈依的神圣经验。申请入教者由老教徒认真考察,确认无疑后交教会审议。还得当堂答辩,投票表决,诚恳悔过,庄重起誓。清教徒深知,教会庞杂了,有损清名,难以控制;而教会置大群非教徒于不顾,他们又会另立神坛,供奉邪说。必须有一种无所不包、政教兼顾的宽大理论,明白规定每个移民的责任和自由范围,协调社会管理与个人权益的关系——这便产生了被称为“联邦神学”的清教契约思想。(Covenant Thought)。
契约说源出于上帝与亚当之约——上帝造人,允其幸福,人则以服从天意为回报。中世纪基督教强调“赎罪契约”(Covenantn of Redem-Ption)即亚当毁约,犯下原罪,人类因而苦海无边,世代忏悔,以赎其罪。宗教改革中,加尔文的《基督教原理》偏重抨击天主教的集权和教阶制度,揭露它骄奢淫佚、繁文缛节等腐败现象,并呼吁新教徒反省自身的劣根性和堕落本能。另一著名神学家拉莫斯则引进新柏拉图主义的人道观,在加尔文的“因信得救说”基础上宣扬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万物皆表天意”人能够通过上帝造物的安排理解神旨,争取获得解救。由此生成的”恩惠契约”(Covenant of Grace)便认为耶稣牺牲表达了上帝拯救 人类的仁慈意愿。尽管人性邪恶,天意仍会引导少数选民超越俗念,精神至上。
清教徒受加尔文和拉莫斯理论影响至深。他们渡海逃生,鬼哭神泣,无疑是“同上帝吵架”。老天会如何处置他们呢?也许降灾惩罚,也许容其将功折罪。于是选民们在恶风狂浪的大海上纷纷下跪祈祷。清教徒们乘机抛出比“恩惠契约”更进一步的公众契约。男女老幼,为图得救,全体向上苍起誓合同:“苦我心智,劳我筋骨,不谋私利,共赴大难;成功是因天恩浩荡,神明保佑;失败则甘愿受诛”。②此风一开,人人服从集体,事事公议表决。圣徒与庶民骈胁并肩,“同是契约中人”。接着村镇自治,推选代表,拥戴温斯洛普组建马萨诸塞殖民法院(不久健全了英式两院制度),总揽神俗万务。公众契约思想成为清教统治和日后美国文明的牢固基石。其后著名的达特默思诉讼案就是根据公众契约思想中的契约的约束力不容践踏的原则,裁定该校的设校许可证是合同性质,立法机构不能废止,从而维护于私立学院独立存在的权利。
二、移民不忘教育
在美洲殖民地的办学过程中,清教徒最热衷于兴办教育。他们对于教育的兴趣源于人性的观念。清教徒认为人的本质是罪恶的,已经陷落在亚当的罪恶之中。人是罪恶的,必须阻止撒旦成为人的主宰,学校将为人类指出克服罪恶本性的途径,把堕落中的人类拯救出来。
起初,清教徒坚持认为教育应由父母负责,然而许多家长忽视孩子的教育,1642年,马萨诸塞州的议会颁布命令,要求所有的户主和家长负责孩子的教育,一段时期以后,这个命令依然没有得到落实,因此,议会在1674年颁布了著名《老魔鬼撒旦法》。在前言部分,该法阐述了要求开设学校的宗教动机,随后规定凡满每五十户人家的城镇必须任命一位教师来教孩子阅读和写字,教师的薪水由儿童的父母、师傅或全体居民支付。该法要求凡满一百户人家的城镇建立一所拉丁文法学校,为青年进入哈佛作准备。拒不执行这一法令的人将受到罚款五英镑的处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