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推荐
2014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十大“关... 01-04 教育部成立教育信息化专家组 12-24
CERNET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 11-24 李志民:互联网促进人类文明迈... 11-15
清华大学的同学说,上彭林老师的课是一种震撼。他的课在清华总是座无虚席。如今彭林老师用MOOC的形式授课,让更多人有机会一睹名师风采。而在果壳网MOOC学院,网友们为他的“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打了9.9分的高分。 果壳网MOOC学院对彭林进行了专访,了解他和他的课程背后的故事。 结缘古文,心怀忧思 彭林与新中国同龄,读中学时受到老师的影响,开始对文字学产生了兴趣。在只有《毛泽东著作》、《马列主义》可看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他找到了《说文解字》这本书,整本地抄下来。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字,每个汉字都在诉说一个古老文化的风雨历程。抄完小篆后他还不满意,又整本整本地抄写甲骨文和经文。直到今天他都还保存着那些手稿,厚厚几摞,高可盈尺。 文化大革命时期,马王堆汉墓被发现。在那样一个年代,它的出现让人们回头去看看历史。那时彭林在做老师,业余研究考古学,被人认为是老古板。有一天,他路遇一个同事,同事说:“彭林啊,要好好研究啊,否则将来再挖出来一个马王堆,就没有人看得懂了!”这给了他莫大的鼓励。 当时在坊间有一种说法:整个中国,只有郭沫若懂甲骨文。当时郭沫若说,当然不止他一个人研究甲骨文,但是确实非常非常少。后来看到日本研究甲骨文的有一百多人,还有研究刊物。郭沫若说:“甲骨文再不培养接班人,将来我们就要去日本学习了。”当时谁也想不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居然不办大学了,但彭林在内心深处对文化命运感到一种忧虑,这种忧虑也成了他研究的动力。 “我只想让学生对祖国有温情和敬意” 1999年起,清华兴办“综合性大学”,邀请彭林开设“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课程。在设计课程时,彭林听说英国有一门关于博物馆的课,讲博物馆中的展品,他由此受到启发,想讲讲文物。这门课一开始有点像文物鉴赏,但后来他觉得这样太肤浅了,于是决定深入下去,在文物中找到可以刷新我们对中国文化固有认识的东西作为切入点,将教学内容和历史研究结合。 在设计课程时,彭林希望通过节奏感和层次感,将文物的故事娓娓道来。他举了个例子,20世纪30年代时,湖南宁乡发现了青铜器,但学术界没有人敢相信。湖南怎么会有商代文明?当时有这样一个说法,是农民起义把这些青铜器带过去的,后来人们为了逃跑方便,就把青铜器埋在了那里,再也没回来。现在看来,这种说法是不对的。通过考古发现,考古学家已经找到了这些青铜器的主人——从中原迁到宁乡的一支商人,是他们带来了这些中原商代青铜器。历史知识是随着考古学上不断的发现而刷新的。 文物课也是一样,从一件文物如何被发现,到它如何推翻学术界的成见,层层展开,逐渐深入,让学生重新认识我们的文化。这样的课,老师讲着很舒服,学生听了也很兴奋,能够专注地听课。 如何勾起理工科学生对文物的兴趣呢?彭林提倡学科交叉。学术原本是一个整体,但是目前学科划分的趋势却是越来越精细,导致人们的视野越来越窄,而实际上学术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学科的联合。考古学是多学科联合攻关的结合点,即使是一件文物的研究,也会涉及到广泛的学科知识,文物研究的重要突破也每每得力于学科交叉的力量。清华现在有天文考古学、音乐考古学、生物考古学、物理考古学等源于考古学的交叉学科,在清华开设这样一门课,可以吸引所有学科同学的眼球。 彭林希望通过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这门课,让学生们对中华文明多一分了解,进而感受到它的博大。他说:“有的学生跟我讲:‘老师从小就教育我要爱国,我眼睛闭上一想,要爱什么?只有一片空白。’爱国主义只是一句口号,太空泛了。在这门课上,我不提什么‘爱国主义’,只想让学生对祖国有温情和敬意,因为这种本位文化和我们是血脉相连的。有的同学出国以后,去的第一个地方就是当地的博物馆,如果听说馆里有中国的文物就十分兴奋,甚至一次还看不够,还要看第二次。” 文物课有15个不同主题,涉及中国古代农业、天文、医学、音乐、玉器、建筑等领域。彭林不讲大而空的理论,而是讲细微的故事。比如秦始皇陵有铜车马,彭林就在课堂上逐步介绍中国马车从商代到现代的发展历程,从细微之处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 |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CERNET,京ICP备15006448号-16,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staff.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