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资源开发与整合力度加大
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成教育、师范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在继续开发的同时,更加重视现有资源的整合和共享,重在建设分布式的教育资源库和信息共享交流平台。集中优秀基础和职成教育资源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和“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站”已分别于2003年5月和7月开通运行。整合现有师范教育资源,建设统一平台的“教师教育网络联盟”项目也于2003年7月开始启动。
高等教育资源建设继续进行。“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项目”自2001年实施以来,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2002年又启动了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三个数字博物馆项目。至此,已批复立项建设的大学数字博物馆共18个,学科涵盖地质、考古、船舶、医药、美术、人文、建筑等多个领域。同时,该项目还构建了大学数字博物馆软件平台,提出了大学数字博物馆技术规范,依托CERNET建立了相互连接的信息服务平台,一个资源丰富、信息共享的知识宝库正在形成。
(三)信息化人才培养速度加快
全国已有1.26万所普通高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占同类学校总数的92.15%;1.13万所大中城市初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占同类学校总数的65.32%;4.42万所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占全国小学总数的10.32%。全国共建立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91个,实验学校1000所,正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推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取得了一定进展。每年有近4000万中小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教学正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向课程整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正在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缺点,注重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高等学校已开设13种信息技术相关专业,1471个本科专业,占本科专业总数的13%;举办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学校共398所;批准示范性软件学院35所,2002年招收本科生12000人,第二学位3100人;工程硕士2900人;多数高校已开设计算机必修课和选修课,累积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591万人次。组织实施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等级培训计划,授权97所普通高校建立培训中心,培训骨干教师1万多人。
到2002年底,98.5%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必修课。信息技术类中等职业学校达1400所,占同类学校总数的8%;近5000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类专业,占同类学校总数的近30%。2002年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学生达150万人。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整合,加强了对电工、电子、电气等13个专业课程的信息化改造。
(四)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化制定和推广深入开展
教育信息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应用是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环节。2002年发布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和11项试用标准V1.0版》和《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着重对远程教育课件资源的制作和接口做了规定。另有10项拟发布的国家标准目前已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立项。在继续制定标准的同时,2002年开始了标准测试实验室建设和测试认证系统平台开发工作。2002年,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活动,成绩显著,获得了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肯定。2002年12月11日,在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的基础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函批复成立“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规定该委员会的工作范围是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及远程教育应用技术的标准化,统一领导教育信息技术及远程教育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到目前为止,该标委会已经制定和发布了13项现代远程教育标准。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