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22日,广东省妇联和省家教会举行了“小马驹助教”行动,由专家为家长们解答困惑。数百名家长从早上六点多就开始排队等候,不少家长哭着咨询:孩子“太有个性”招老师烦,老师伤害孩子自尊心怎么办?咨询会上有两位家长讲述了这样的事例:
某校老师向家长反映,她8岁的儿子“太调皮了,没法教”。老师很不喜欢这个孩子,经常骂他;班主任时常问学生们“喜不喜欢他,不喜欢的请举手”,学生们当然“轰”地一下全都举手了;校长也指着他的头说:“一粒老鼠屎,搅坏一锅汤”;英语教师则跟学生们说:“别理他,他有病。”
还有一个8岁的小女孩,各科成绩比较出色,她喜欢举手发言,老师没看见她举手,她自己站起来就讲;上课看课外书,看到好玩处大笑不停;老师刚走她就在黑板上乱写乱画。老师说“这个孩子很反常”,不喜欢她,有时还打她,父母带她到医院和活动中心做各种检查和测试,结果什么问题也没有。
这仅仅是8岁的儿童呀,看看他们受到了教师怎样的管教。调皮淘气不是孩子的过错,教师动不动就惩罚和伤害他们,结果会怎样?那个男孩回家常对妈妈说:“我盼着我快点老,我老了以后就死了。妈妈,我想自杀。这个小学对我这么不好,我到时候把它给炸了!”听着孩子这样骇人听闻的倾诉,我们教育工作者不禁扪心自问:这到底是谁的过错?
孩子的心灵世界本来是纯净的,纯净得就如一方蓝天、一张白纸,他们的眼中本来没有是非善恶,是家长、教师和成人社会在这张白纸上描出五颜六色。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有问题,分明都是成人不当言行的反馈和影射,而大人的不当惩罚更加深了这种伤害。
如果学生本来就什么都好,不出任何问题不用师长操心,那还需要教育干什么?我们下大力气培养教育人才为了什么?这一年来,笔者深入采访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霍懋征,每每被她的教育成功案例所感动。她在北京实验二小任教的几十年中,转变过的“坏孩子”太多了,这其中有敢于打骂教师的孩子、有“横行霸道”的孩子、有娇生惯养的孩子、有自私自利的孩子、有淘气逃学的孩子、有偷盗打架的孩子、有坐车不打车票的孩子……结果呢,他们都转变成了爱教师、爱别人、知道上进的好孩子。霍老的教育格言是“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不怕孩子偶尔犯错误,不怕孩子身心有问题,关键是我们的教育能够改变什么?
如果我们的教育是如此软弱,面对学生的种种问题束手无策,只能一味地惩罚,那么这种教育是失败和令人悲哀的。能不能改变什么,这是判断教育成败的一个标准。当我们面对“问题学生”,先不要不加思索地严加惩戒,我们先得问一问自己,我们的教育到底改变了什么,它又到底能不能改变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