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小学“科研兴校”的时代背景;给出了中小学“科研兴校”的内涵与模式;探讨了新世纪中小学“科研兴校”面临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
关 键 词:中小学 科研兴校 教育科研
“科研兴校”是“科教兴国”战略对中小学的必然要求。邓小平说:“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①江泽民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全局。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②“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③21世纪,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知识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教育作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要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首先要求教育自身的创新,教育自身的创新离不开教育科学,教育内部各种问题的正确解决也离不开教育科学的支持。正如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一样,教育科学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教育创新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教育科研要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动,为教育创新的实践服务。因此,中小学只有实施“科研兴校”,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一、中小学“科研兴校”的时代背景
“科研兴校”是一个已经提出多年的口号,而这一口号在世纪之交转化为我国中小学的实际行动,并广泛展开首先得益于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实施。江泽民在为美国《科学》杂志撰写的社论《科学在中国:意义与承诺》中指出:“我们提出并组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使经济增长从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规模扩张转到更多地依赖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①党中央、国务院将科教兴国作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伟大战略,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在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以党的历史文献的形式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并成立了以国务院总理为组长的“科教领导小组”,以切实领导科教事业的发展。为了实现党的十五大所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对我国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了全面规划,并强调“加强教育科学研究。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促进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为教育宏观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服务,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②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精神,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跨世纪园丁工程”等,我国中小学都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实施了“科研兴校”,加入了科教兴国的行列。
其次,得益于知识经济社会对知识和技术创新的要求。江泽民讲:“知识经济的发展正在给人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再一次证明,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中国将致力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这是中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必由之路”。③21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为国民教育载体的中小学实施“科研兴校”,是对知识经济挑战的积极回应。人类社会经过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发展阶段之后,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知识的创新能力和水平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而知识创新的基础是人才。因此,担负着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传播、应用使命的学校,将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大家知道,由于社会生产方式和人的生存环境的改变,必将对人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进而影响教育目标的调整;由于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引起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改变,必将要求教育结构体系的改革;由于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将会引起教育技术基础的革命性变化,进而影响教育过程和方式的一系列深刻变革。总之,知识经济的发展将会引发教育观念、体制、模式的变革和创新。这种变革和创新涉及人才规格和结构、教育观念和目标、人才培养途径和方式,乃至学校功能和组织等整个系统。④面对这些变化,中小学不进行科学研究是难以适应的。在知识经济呼唤教育创新的时代,在教育创新必须依靠教育科学的时代,“科研兴校”便是时代对中小学的必然要求了。
第三,得益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教育同整个经济和社会一样,不仅在事业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且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化。教育发展对经济振兴的推动和先导作用,日益为党和政府所重视,教育不仅在所有行业中得到相对优先的发展,而且得到了适度超前发展;教育改革的浪潮风起云涌,教育被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先导和基础,国家发展规划同教育发展和改革计划结合起来,加快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的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健全,促进了教育的法制化、民主化、多样化以及开放化和科学化;不断改革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评价和教育管理,推进了我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把全面实施和加强素质教育作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并以政策法规的形式予以体现,对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创新人才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发展观的确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等受到教育界的普遍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李岚清副总理指出:“科教兴国、教育为本,振兴教育、师资先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迫切需要师范教育培养和造就千百万优秀的人民教师,去促进未来公民在德智体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去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去借鉴和传播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去树立和培育时代的民族精神”①;世纪之交,教育正在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探索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求知、学会发展、学会创造、学会健体、学会共同生活;等等。从以上所列举教育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科学论证、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无论是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是教育改革和质量的提高,都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必须尊重教育科学。可以说,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育科学化的过程。教育科学化程度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逐步提高的。这一切都无可置疑地要求中小学:必须依靠科研来兴校,也只有依靠科研才能兴校。
第四,得益于教育科学和教育技术的发展。进入80年代以来,教育科学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教育科学内部不断分化与综合,同时与其它相邻科学在内容和方法论上交叉与渗透,教育科学的学科体系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教育哲学、元教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文化学、教育人类学、教育政治学、教育统计学、教育评价学、教育评论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美学、教育工艺学、教育法学、中外教育史、比较教育学、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学、教学论、学科教育学、德育学、美育学、教育行政学等,一个庞大的教育科学学科群已经形成。与此同时,被称为信息革命的信息科技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正在引起教育手段的革命性变化,使教育技术越来越现代化。目前,广播、电视、电影、录像、计算机、微电脑等现代教育技术正在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渐向普及化、成熟化发展。80年代以来,微电脑在世界各国中小学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发达地区中小学电脑教育正在达到普及化程度。尤其是世纪之交以来,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开辟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新纪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