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新世纪中小学“科研兴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均建立了教育科学研究院所,并已幅射到市(地)、县(区)和基层学校,在许多地方已经和正在形成中国特有的区域性教育科研网络。国家、省、市到基层学校这样一个系统,已成为我国教育科研体系中应用研究和成果推广的主干。“八五”规划后期以来,随着普教领域科研热潮的高涨,基层教育科研机构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专职研究人员队伍又有新的增加。群众性的教育科研队伍更是迅速壮大,总数已有数十万人。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教师有了“不当教书匠,要当教育家”的强烈内在需求;另一方面,教育科研管理运行机制和政策导向又吸引更多的教师加入到教育科研行列。不少地区的中小学校已出现校校有课题,人人搞科研的兴旺局面①。许多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科研型、学者型教师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校声誉,形成名校、名师、名校长,使学校具有生命力、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我们也应看到,在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和问题。
(一)新世纪中小学“科研兴校”面临的问题
我国中小学“科研兴校”的普遍开展,在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中已显示出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全国所有的中小学都逐步重视发挥教育科研的作用。然而,由于认识、机制、理论与实践脱节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致使中小学“科研兴校”存在许多发展中的问题。比如:教育理论总是抽象的,总是“灰色”的,总是无法合理解决(释)具体的教育实践问题,抽象的教育理论与具体的教育实践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现象。“教育实践把教育科学当标签,教育科学把教育实践当案例”。②按照传统的做法,常常是先由某种教育理论作先导,然后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贯彻和实施这种教育理论。突出表现形式是“××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导致实践对理论的生吞活剥。又比如:有些中小学的“科研兴校”只追求科研课题和成果,把获得那一级课题、奖励和成果看得很重,背离了“科研兴校”在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之目的,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影响了“科研兴校”的声誉。再比如:更多的中小学和教师对教育科研敬而远之,导致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科研总体水平偏低。河南省2000年对5个市(地)40个区(县)的200名中学物理教师进行的“中学物理教师科研能力和素质”的问卷调查显示:91.6%的教师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发表过一篇论文的教师只有6.37%;发表过两篇论文的教师只有1.47%;发表过三篇以上论文的教师只有0.98%。①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中小学“科研兴校”存在许多认识误区。许多中小学教师认为:搞教育科研是专门教育科研机构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事;中小学教师搞教育科研会分散精力,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中小学教师充其量是个教书匠,搞教育科研不会搞出什么名堂;中小学教师工作很忙,连教学都应接不暇,根本无时间和精力搞教育科研;不搞教育科研照样评职称、加工资,何苦去搞呢?……凡此种种认识误区,均是我国中小学“科研兴校”无突破性进展和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除以上认识问题之外,我国中小学“科研兴校”还存在以下几个实践问题。第一,缺乏健全的“科研兴校”管理机构和制度;第二,缺乏高素质的“科研兴校”领导者和带头人;第三,缺乏既精通教育理论又熟悉教育实践的教育专家及其对“科研兴校”的系统设计和指导;第四,缺乏良性的“科研兴校”激励机制和经费保障;第五,缺乏在对具体学校的具体分析诊断基础上,提出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发展为目标的优质课题(现有的课题多是对理论的教条套用或验证理论,是为满足理论需要而设计的课题);第六,缺乏有效的教育理论学习和教师之间的整体协作;第七,“科研兴校”缺乏系统性和长远规划,出现了随意性和盲从性。第八,有些中小学缺乏“科研兴校”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出现了被动性和守旧性倾向;等等。
(二)新世纪中小学有效实施“科研兴校”的对策
新世纪,“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为知识经济提供原动力的“创新”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全国的中小学都要积极研究创新教育,实施“科研兴校”,使“科研兴校”真正成为全体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针对上述存在问题,笔者认为中小学“科研兴校”要走出误区,提高水平,应采取如下对策:
第一,从思想和观念层面上,要强化“科研兴校”思想和科学普及观念
要强化“科研兴校”思想,就是要让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克服长期只搞教学不搞科研,年复一年重复自己习惯行为的倾向,充分认识兴校必须依靠教育科学,树立尊重和相信教育科学的思想。没有中小学及其教师积极参与的教育科研,只能是纸上谈兵,很难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斯腾毫斯说:“如果没有得到教师这一方面对研究成果的检验,那么就很难看到如何能够改进教学,或如何能够满足课程规划。如果教学要得到重大的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①目前,重要的是破除中小学教师中存在的“教育科研神秘论”,坚定他们对“科研兴校”的决心和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