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校为本的研究是“科研兴校”的核心。它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指要以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选择学校日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在吸收借鉴教育理论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切实的研究,达到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之目的。“在学校中”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人来解决,要经由学校校长、教职工的共同探讨、分析,形成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并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不能依赖依靠校外的教育专家。“基于学校”指要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展开各类研究,挖掘学校的潜力,让学校的生命活力释放得更彻底。②
行动研究法是“科研兴校”的根本方法。一般来说,“科研兴校”中教师所从事的科研是对教师自己教育教学实践所进行的思考和探究,而不是探究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某种理论。这种现实性决定了中小学“科研兴校”必须采用行动研究法。所谓行动研究法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就是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③行动研究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途径,起源于美国,其特点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地反思,通过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前两步是实践阶段,与正常工作任务相一致,后两步是反思阶段,对实践的结果进行观测,看任务完成得如何,然后寻找得失原因,制定对策,以便指导下一阶段的实践。中小学“科研兴校”中的行动研究法一般有三个基本要领:一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行动研究法不是在经验基础上解决问题,而是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二是运用一定的科学理论对教育实践进行诊断,发现问题。三是依据一定的科学理论制订出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和检验。如此循环往复就构成了行动研究法的模式。
(二)从“科研兴校”的主体上讲,“科研兴校”的内涵包括: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
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依靠教育科研来建好学校、办好学校、管好学校。学校必须明确“科研兴校”的指导思想:教育科研必须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服务,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必须依靠教育科研;同时,要营造良好的“科研兴校”氛围,强化科研意识、服务意识、实践意识、创新意识、超前意识、信息意识、主阵地意识(以学校为主阵地)、主力军意识(以广大教师为主力军);加强对“科研兴校”的领导和管理,建立健全与教学制度配套的科研管理制度;设立科研管理机构,形成科研网络,推广优秀科研成果;等等。
教育工作者是“科研兴校”的主力军,要正确认识“科研兴校”的意义,结合自己的工作和教学,选择研究课题,把课题设计、研究、学习和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通过“科研兴校”确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形成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加强自身的教育理论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水平。
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也是“科研兴校”的主体。学生除了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学习外,还要及时反馈学习信息和提出积极的建议,促进“科研兴校”活动科学有效的开展。
(三)从“科研兴校”的目标上讲,“科研兴校”的内涵包括:教育教学成绩和教育科研成果
“科研兴校”的目标不仅仅是取得科研成果,比如:立了多少项课题,获了多少奖,出版发表了多少专著论文。更为重要的实质性目标是通过教育科研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学校管理水平,进而实现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简而言之,就是要实现教育教学成绩与教育科研成果“双丰收”。
(四)从“科研兴校”的模式上讲,“科研兴校”的内涵包括:组织模式和运行模式
组织模式指学校“科研兴校”的有效组织机构及职能。中小学“科研兴校”要成立校学术委员会负责全校“科研兴校”的战略规划;要设立教科室负责全校教科研的管理工作;要加强教研组建设,负责本学科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工作;要设立课题组探讨本课题的系列问题;等等。
运行模式指学校“科研兴校”的有效运行机制。中小学“科研兴校”要坚持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基本原则,强调科研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问题解决的同一性和共时性。因此,学校在“科研兴校”规划和方案的设计、课题的选择与设立、研究与管理诸方面,都要与教育教学工作统筹考虑和协调安排,形成相得溢彰的有机整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