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科学和教育技术的发展,从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上,为中小学“科研兴校”提供了条件,提出了要求。邓小平讲:“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②。同样的道理,我们的中小学要依靠现代教育科学和技术实施“科研兴校”,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第五,得益于教育自身的要求。从教育对象来看,受教育者是世界上最高级、最复杂、最多变、最完整(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统一体)、最具差异性、最富有个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生命体。从教育过程看,教育的周期长,在某些领域可控性较差(尤其是家庭和社会教育),教育过程是一个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集体协作、多向交流、教学相长、潜移默化的过程。从教育内容来说,教给学生的是前人积累下来的具有科学性、典范性、先进性和时代性的内容。从教学方法来说,教育应当具有主体性、多样性、形象性和艺术性。从教师来说,教育工作具有本体性和示范性的特点,就是说,教师劳动的主要手段是教师自身,是教师本体的世界观、个性心理品质和内化了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具有全面的示范作用。①这就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道理。学校教育的这些特点不仅是一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所不具备的,也是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无法比拟的。教育的上述特点决定了育人的行业——教育应当是各行各业中科学化程度最高的一个行业,育人的科学——教育科学便应是现代科学中最尖端的一门科学。教育科学研究若无广大教师参与其中,最终只能流于空谈。教师是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的动力和主体,不是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的对象,也不是别人成果的消费者。“科研兴校”是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促使中小学教育取得最优发展的最佳道路。
第六,得益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趋势。长期以来,教师职业没有获得应有的学术声誉和地位,特别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缺少应有的学术地位和声誉。实际上,教师职业在现实社会中还没有具备像医生、律师这类职业的学术性质与专业地位。皮亚杰指出:“一般的理由是:别人认为,尤其坏的是,他自己也认为:学校教师无论是从技术和科学的创造性上来说,都不是一个专家,而只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这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事情。”②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即教师专业化)观念广为流传,并影响了我国中小学教师,涌现出了一大批象李吉林、顾冷沅式的研究者。实践证明,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加以反思、研究,构建知识和改进他们的实践。许多研究表明,教师从事研究能增强其专业性,使其工作获得生命力与尊严。因此,中小学“科研兴校”成为改变教师职业形象,使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的必要形式,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欢迎。
二、中小学“科研兴校”的内涵与模式
“科研兴校”是指中小学通过广泛深入的教育科学研究,实施教职工的全员校本培训,提高教职工的教育素质,③实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之目的。“科研兴校”中的科研是特指结合教师自身发展需要和教师所在学校现实教育教学问题进行选题,所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学校通过倡导全员参与的教育科学研究,实施学校教职工的全员校本培训,提高教职工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和学校精神,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之终极目的。“科研兴校”的内涵十分丰富,“科研兴校”的模式也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对象和范畴,“科研兴校”有着不同的内涵与模式。
(一)从“科研兴校”的思想方法上讲,“科研兴校”的内涵包括: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学科研一体化;以校为本的研究;行动研究法;等等
教师成为研究者(teacher as researcher)是“科研兴校”的根本思想方法。过去,中小学教师由于脱离了科学研究,工作失去了科学研究的创造性,仅仅作为知识的传递者。以知识创新为灵魂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肩负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就要求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不仅仅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且要全面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此,教师要探讨教育教学规律、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走向研究者,实现由教书匠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角色转换。
教学科研一体化是“科研兴校”的基础。“钱伟长先生说:‘教师必须搞科研,这是培养教师的根本途径’。针对目前教师进修大多采用系统听课的做法,钱伟长先生认为教师的提高主要不是靠听课进修,主要靠做研究工作,边研究边学习,缺什么学什么。边干边学,这是主要的方法。因此,‘不搞科研,忙着捧书本上讲台是上不好课的,因为你没有自己的观点,不会选弃内容’。”①钱伟长先生的话道出了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实质。教学科研一体化在中小学“科研兴校”中,表现为教学科研思想、管理、制度、活动、评价等的一体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