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推荐
2014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十大“关... 01-04 教育部成立教育信息化专家组 12-24
CERNET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 11-24 李志民:互联网促进人类文明迈... 11-15
| 教育电视信息化使教育电视媒体与网络共同搭建起教育电视课程传播的良好技术平台。但是要想增强教育电视的功效,必须从教育电视信息化的目标与功能出发,整体设计分布实施,让技术专家与教育专家的有机结合,来研究教育媒体环境下,学生和教师的未来行为与未来需求。除此之外,整合媒体要发挥优良功能,不仅取决于硬件和软件的最佳搭配,还取决于使用者对软硬件的驾驭能力。这就要求在我国教育电视信息化过程中,纠正重硬件不重软件,尤其不重视人的培训的偏颇。所以,教育电视不但要在软件上下功夫,还要积极培训专业人才的信息素养。首先,对于教育电视软件的开发而言,需要各专业人才共同的努力,才能研制出集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于一体的课程。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通常需要由以下人员组成教育电视软件的开发小组。教育家把握教育的方向,保证教育电视软件符合现代教育教学规律;学科专家把握学科的发展方向,保证教育电视软件的表现内容符合学科的逻辑原则和教学规律;第一线教师负责选择适合电视表现的教学内容、知识点、难点和重点,同时提供有关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过程的信息;教学设计人员掌握教学需求分析、学生特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编写学习目标、评价教学软件等等的技术,与教师、学科专家一起选题、策划,参与整个教学软件开发的全过程。制片人负责整个制作过程的行政组织工作和经费的分配、使用;导演与教师紧密结合,编写分镜头稿本,研究并熟悉电视技术和教学内容,负责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全部制作任务。制作技术人员在导演的领导下,负责全片的拍摄和编辑工作等等;学生作为用户参与到整个过程或某些阶段,从使用者的角度对软件的制作提出意见。当然,具体什么人员参加,要看软件开发与制作的需要,但各个岗位的职责不能因此而消失。只有这些岗位职责的充分行使,才能保证开发的教育电视软件达到高质量、高水准。其次,信息素养作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和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要求信息时代的每个成员具备以下六种能力:信息认知能力、信息获取的能力、信息分析能力 、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创造能力、信息协作能力来适应学习方式的信息记忆向信息处理的转变,和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处理及信息工具的掌握和使用的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将信息素养纳入知识媒体的远程教学中,教师才能更好的教,学生才能更好的学,尤为重要的是教育电视人才能把新的采编技术、新的信息传播观念、新的受众观念和新的构思、新的方法应用于教育电视的硬件、软件建设,进而推动教育电视的信息化,促进远程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各个环节的全面变革。
二、教育电视的人文化 教育电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触及到所有参与这场改革的人们思想深处的价值观的变化,这就是“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换”。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我们观察事物的方法“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之上的教育电视信息化所考虑的,首先不应该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人的教育,以人为本,把人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而这恰恰与教育电视人文化核心要义相一致,也与现代教育电视发展的历史趋势相一致。目前,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媒介形态的变化使现代传播的各项功能都发挥到了顶点,现代视频技术正在数字化、电脑化、网络化的平台上构建起教育电视系统。传统的“3R”(读、写、算)时代终结,崭新的“3C”(关怀、关切、关联)时代已经来临。作为组织传播典范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受到了挑战。在新形势下,重要的是如何设计知识构成,促进教育电视课程中以“理解、沟通、主体参与、互动”为特征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实现。因为人文素质教育实现对知识创新的新思维、修复科技人文的裂痕和保持人类文化的生态平衡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所以教育电视通过对现成知识的精选过滤、浓缩放大,以及对未来人类活动的整体性、内源性的人文指标和心灵指标的塑造,来支撑起当代生活中的自然本性,人性内涵,科技能力和知识信息的动态,达到实现教育电视人文化的目的。 教育电视人文化以“因材施教、按需学习”作为它的教育理想,根据个体的认知水平、经验背景、学习能力来提供符合个体特点又能满足个体发展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资源、学习方式等等。教育电视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为教育电视人文化实现这一理想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交互电视、流媒体视频点播就是教育电视按需服务系统的典型代表,它们以尊重学习者个体生命的丰富性、差异性、发展性为中心,为不同学习年龄、不同地域的每一个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交互电视是一种受用户控制的视频业务,用户与用户之间或用户与信息服务提供者之间可以进行信息的双向交换,它将网络模块和应用软件与电视机芯融为一体,可以同时传输和接受多路视频信号和其他数字化信息,同时信息数字化存储以便观众随时调用。首先,从交互电视课程软件设计来讲,设计者充分考虑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学习者的不同的学习心理和学习需要,以学习者的理解作为课程设计的切入点,充分把握传递内容的精神实质,充分发掘出电视媒体独有的特性,利用直观生动的电视表现手法来呈现和传达其他媒体不易表达的隐性知识,创作出具有文字内涵的视觉艺术形象,满足学习者高层次的审美需要和培养对“真、善、美”的追求。其次,从交互电视的硬件来讲,交互电视借助既有前向通道又有反馈回路的控制精度高的闭环控制系统来实现双向通讯的功能。交互电视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与老师交往的界面,在这里权威失去了存在的可能性。平等的关系构成了师生对话的根本前提。在教师、学生、教学活动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老师因材施教发挥“引导、指导、辅导、诱导、督导、疏导”的导学作用。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习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在渗透着情感、幻想、思想方式、世界观,孕育着生命价值教学活动中,学生与教师交流互动,形成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意识交互,从而获得了各自的精神相长。另外,在学习者的相互交往中,由于同辈群体年龄相近,志趣相投,关系融洽,地位平等,他们的交往满足了他们游戏、友谊、安全、自尊、认同等方面的需要。最终通过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习者之间的互助合作、协商讨论,相互成为各自生命活力的激发源,使新的因素不断涌现出来 ,形成更多的发展可能性,创造可能性。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超越的精神和创造的激情。在创新中寻求自身发展,在人的发展中进步创新。 三、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 |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CERNET,京ICP备15006448号-16,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staff.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