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重要资讯 专题 专家专栏 理论研究 分析报告 行业观察 学术会议 建设快车道 远程教育 基础网络 数字化校园 锐捷专栏
您所在的位置:EDU首页  >  教育信息化(旧)  >  热点专题  >  文章
现代远程教育:教育均衡化推力
http://www.edu.cn   2007-11-15 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记者 宋馥李
字体选择  【】 【】 【

  “一面大锅朝天扬,五洲四海到咱乡。数理化学样样有,连着知识大海洋。”一首儿歌,一片心情。这是山区孩子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效果的生动表达。

  2003年,当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明确提出五年发展规划时,这一政策背后饱含着广大农村对教育公平的热切期待:即让农村的孩子也享受到城里孩子的优质教育资源。

  五年来,在强力推进下,在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广大中西部地区实现了巨大的跨越。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入到山间乡村,不仅仅带来教育的革新,许多乡村人也从此见到了“高科技”。公众期待的“信息高速公路”,使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发生嬗变飞升。

  现代教育向农村转移

  一直以来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地方财政困难,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基础薄弱,义务教育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3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要求“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使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

  从这一年开始,长期以来饱受诟病的农村教育开始破局。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成为基础教育的“五年计划”。

  2005年7月,在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现场交流会上,正在甘肃考察工作的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会议时再次强调,要实施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大力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得到快速推进,背后的逻辑是,在教育资源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难以在短时间平衡,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来缩小这一差距,于是成为可行的途径。

  陈至立指出,加快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具有深远的意义。

  按照规划,这项工程投入100亿左右,中央专项50亿,地方投入50亿,中央补助经费每年10个亿。至此,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全面铺开。

  三种实施模式

  按照相对集中、加强指导、重点突破的原则,在随后的推进实施中,试点工作结合“两基”攻坚计划的实施,重点突破的是西部地区。

  2003年一年时间,即完成了试点地区三种模式的建设工作。在当年,试点地区建设了20594个教学光盘播放点、49598个卫星教学接收点、6934个计算机教室。规划覆盖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5%左右的农村中小学,覆盖中部六省21%左右的农村中小学;预计覆盖西部试点省925万中小学生,学生覆盖率为27%,中部试点省644万中小学生,学生覆盖率21%。

  根据具备条件的不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在实施中应用了三种模式。

  模式一:教学光盘播放点;配备电视机、DVD播放机和教学点各年级的教学光盘。通过播放教学光盘对学生授课和辅导。配备对象主要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确需保留的教学点。

  模式二:卫星教学收视点;配备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电视机、DVD播放机和1-6年级所需的教学光盘。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快速大量接收优质教育资源,使其具有教学光盘播放点的功能。配备对象为乡中心小学和村完小,根据学生规模,配置1-2个多媒体教室。

  模式三:计算机教室;配备卫星接收系统、网络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及教学光盘。其特点是除具备模式二全部功能外,还能够为学生提供初步的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配备对象为农村初中,每所学校装备一间30台终端的计算机教室,一间多媒体教室。

页面功能 【打印】 【关闭】 【我有话说
延伸阅读
这个不显示的层是用来处理IE粑粑情况的,如果没有这个层IE里就会多出来一行字

 要 闻

热点新闻
建设快车道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1994-2008 CERNIC,CERNET 京ICP备020072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staff.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