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教育信息化

资讯 | 专题 会议 观点 专栏 访谈 企业 产品 CIO 技术 校园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IPv6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网 > 教育信息化
您现在的位置: EDU首页 > 教育信息化 > 支撑平台 > 基础服务
南京农业大学:网络专家工作站推广农业服务
http://www.edu.cn   2012-11-18 中国教育网络 作者:胡以涛 包平 查贵庭

字体选择:【大】 【中】 【小】

  通过网络化改造,架设高清摄像头、环境气象采集仪、智能问题求助终端等,将传统专家工作站改造为网络专家工作分站,并实现与学校总站的网络互动。

  南京农业大学在教育部服务三农专项的支持下的支持下,开展了新型的农业科技指导探索。利用物联传感技术、远程视频、智能手机终端等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了网络专家工作站。把农业专家与一线农业生产结合,实现各种信息流的综合集成,建立了新型的“三农服务”指导模式——一个面向农业生产者和企业、农技专家的标准化生产全程科技服务平台。利用网络专家指导平台,专家可以在任何地点对远程基地进行生产信息感知、病害诊断、远程指导等,破解了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打破了传统专家科普指导工作中所存在的时空限制,有效拓展了农业专家服务的范围和手段,降低了服务费用,提高了综合科普服务的效率。

  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而农业科技的基础研究以高等农业院校与科研院所为主,且当前农业一线的科技水平不高,我国农业经营形式多样,其组织保障、运行机制、科技水平相对薄弱,亟需健全的组织及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支撑。国内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规划起步较晚,也出现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比较典型的有陕西宝鸡的“科技专家大院”模式和福建南平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江苏省借鉴了现代商品超市的理念,探索了农村科技服务的新形式——建设农村科技服务超市体系。长期以来,我国各类涉农高校也积极地从事农业科研和推广活动,例如,南京农业大学的“科技大篷车”送科技下乡、“百名教授兴百村”工程等。

  在传统农村科技服务实践中,“科技大蓬车”确实为农村带去专家和技术,但成本高昂,同时农业专家资源数量有限,制约了我国农业科技指导的范围。农业生产特别是在病虫自然灾害防治方面,信息不及时,农村科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存在。

  首先,农业专家工作站常常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导致专家现场指导的时间成本、交通成本都较高。

  其次,农业专家工作站具有示范带动性,对当地农业产业影响较大,一旦专家指导不到位,将严重影响农业科技推广的成效。

  第三,工作站的专家主业是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农业专家工作站的专家除了指导工作站的农业生产以外,仍然肩负着学校的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等任务。因此,专家到工作站工作一定程度上与科研、教学、学术活动存在时间冲突。

  第四,农业生产存在周期长与见效慢,也意味着专家无需常年驻留在农业工作站,但当工作站出现技术等问题时,专家又必须第一时间到位。

页面功能 【打印】 【关闭】 【我有话说

MOOC风暴来袭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CERNET,京ICP备15006448号-16,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staff.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