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推荐
2014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十大“关... 01-04 教育部成立教育信息化专家组 12-24
我国首次开展全国性教育信息化... 12-22 CERNET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 11-24
|
传统大学消亡 会不会因为MOOC而发生 一些在线教育的拥趸者认为,MOOC将会打破传统大学的“围墙”,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来“进入课堂”,享受全球最好的教学服务。近期,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MOOC平台“好大学在线”正式上线,面向全球提供中文在线课程,上海的19所高校还签订了MOOC共建共享合作协议,建立学分互认机制,学生不出校门,就能跨校修读外校优质课程,并获得学分。这更进一步提升了人们的预期,并使“MOOC将导致传统大学的消亡”观点甚嚣尘上,获得了更多人的接受和认可。 毫无疑问,MOOC对于传统高等教育转型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它是否会成为导致传统大学消亡的直接原因,至少目前还看不出任何端倪。教育家梅贻琦说:“大学之大,乃大师之大,非大楼之大”。进一步讲,大师之大不是指大师的盛名,而是指大师的思想和品德。以文化人、以德育人,这是大学精神的核心,也是大学存在的价值体现。MOOC可以轻易将显性知识以数字化的形式传递给成千上万名学生,但是,如何将隐性文化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学生,并对学生的情感发展产生影响,将是一件难以完成的任务。 众所周知,课程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种。其中,隐性课程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明确的、事先编制的显性课程可以较完整地转化为在线课程。但是,如何将那些非预期的、潜在性的隐性课程转化为MOOC仍然是一个未解的难题。毫无疑问,大学培养人才,不仅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最终落实到健全人格的养成。这些方面的培养显然不是靠一两门课程就能完成的,它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榜样引领和文化濡染,如果脱离大学的真实情景将很难完成。所以,MOOC导致大学消亡至少在较短时间内不会成为现实。 大干快上 MOOC一哄而上有何不妥 随着MOOC的快速发展,很多高校近期都陆续启动了雄心勃勃的MOOC建设计划。目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因为起步早、动作快,已经形成了较强的领先优势。而那些刚刚开始筹建MOOC的高校受形势所迫,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组织庞大的研发团队,试图尽快登上“最后一班车”。于是,“大干快上”几乎成为当前国内MOOC建设的一种常态。 纵览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一不小心就会陷入重复建设的怪圈。比如,一些学校前些年建成的网络精品课程大多是孤立的、重复的、无法及时更新的,最终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信息孤岛”。MOOC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课程,也依然面临类似挑战。在现有的本科高校中,有相当比例的学校属于综合性大学,学校之间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计划有较高程度的交叉。可是,对于任何一门学科,在理想情况下,我们都只需要一个最好的在线课程就足够了,其他学校的学生在网上选修这门课程就可以了,这样就能极大地降低边际成本,实现MOOC的规模效益。如果每一所高校都针对每门学科建设一门在线课程,不仅会导致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会影响MOOC的整体质量。所以,MOOC建设一定要避免运动式的“大干快上”,盲目追求高速度、大数量,这对于MOOC的发展将会产生致命性的打击。“一哄而上”很可能会变成“一哄而散”。 从根本上讲,MOOC建设与高校特色发展联系密切。如果高校发展只是追求建设千篇一律的“综合型”,将会导致严重的低水平重复。每一所高校都应根据自身情况,不断优化内涵,办出个性特色,形成差别化的发展优势,这样才能营造出良性发展的教育生态。MOOC建设也是一样,与其一味地追求MOOC热潮,倒不如静下心来思考学校的特色发展。如果能把这个问题先想清楚了,那么,建成高质量的特色MOOC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否则,即便辛辛苦苦建成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也会在残酷的“红海”中苦苦挣扎。 总之,MOOC的发展是飞速的,甚至是超乎想象的,人们的思考几乎无法跟得上实践的脚步,这也导致当前研究中存在一些认识的误区。面对未来,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特点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既要“低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积极稳妥地推动MOOC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努力为学习者提供最优质的在线课程和个性化的学习服务。 (作者:曹培杰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CERNET,京ICP备15006448号-16,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staff.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