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教育信息化

资讯 | 专题 会议 观点 专栏 访谈 企业 产品 CIO 技术 校园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IPv6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网 > 教育信息化
您现在的位置: EDU首页 > 教育信息化 > 集成应用 > 科研应用 > 高性能计算
曙光一号超级计算机:问世3天后西方便解除禁运
http://www.edu.cn   2014-01-08 作者:中国科学报

字体选择:【大】 【中】 【小】

曙光研发现场

资料图:曙光研发现场(科学报图片)

  中国高性能计算机告别“科研盆景”

 

  ——“曙光一号”20年回眸

  当你吃一碗热腾腾的米饭时,你或许能联想到是杂交水稻解决了温饱,但高性能计算机为现代育种进行几千万次的基因配对,你知道吗?

  当你开车出行,或许想到是油田工人的辛苦劳作,保证了你的便利出行,但高性能计算机协助南海油田开采进行的几千万次计算,鲜有人知。

  甚至去看贺岁片,你会惊叹于逼真的特效。但殊不知,高性能计算机为渲染特效,要进行几千万次的计算。

  在这个越发便捷的时代里,高性能计算机像是个沉默的幕后推手——计算改变生活,这恰是高性能计算的意义之所在。

  岁末年初,“曙光一号”高性能计算机诞生20周年纪念活动在京举行。这20年,正是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期。

  身为国内最大的高性能计算机研发与生产企业,曙光高性能计算机的市场份额和运算量级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最初只卖出3台机器,到如今连续5年占据国内第一的市场份额;从亿次计算到千万亿次,计算的速度增长了400多万倍……更难得的是,中国的高性能计算产业告别了“科研盆景”,正渗入人们的生活。

  代表着“中国速度”的高性能计算,印证了科技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曙光的发展,亦是中国科技型创新企业发展的缩影。

  那段“洋插队”的岁月

  镜头拉向20年前的岁月。

  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有一种“怪象”——高性能计算机的玻璃房子“中国人不得入内”。

  当时中国的高性能计算机只能靠进口。甚至国内科学家去日本参观时,那里的高性能计算机都是用布蒙起来。时任国家科委高新司司长冀复生回忆说,当初“863”计划并没有把曙光计算机列入其中。这给当时的科研管理者一个很大的警醒。“既然客观科学规律是这样,那我们也就认可了科学家们的决策。”再忆起“曙光一号”立项的成因,冀复生引以为豪的是,他们那一代的科研管理者最大的优点是敬畏科学家、敬畏人民、敬畏国家利益、尊重科学规律,“至少没有起副作用”。

  限于经费,国家也只给了“曙光一号”200万元的支持。

  “曙光一号”研发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带领着一支从没有设计经验的队伍,从零做起。但当时中国的计算机设备生产条件不足,研发常常在一个小零件的缺失上犯难。

  实在没办法了,李国杰组织一支小分队“驻扎”到美国去,他称之为“洋插队”:“租住美国人的房子,利用美国的产业环境搞研发。”

  一年后,即1993年10月,“曙光一号”问世。

  这是中国超算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曙光一号”诞生后仅3天,西方国家便宣布解除10亿次计算机对中国的禁运。

  1994年,“曙光一号”被写入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页面功能 【打印】 【关闭】 【我有话说

MOOC风暴来袭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CERNET,京ICP备15006448号-16,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staff.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