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教育信息化

资讯 | 专题 会议 观点 专栏 访谈 企业 产品 CIO 技术 校园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IPv6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网 > 教育信息化
您现在的位置: EDU首页 > 教育信息化 > 集成应用 > 科研应用 > 高性能计算
高性能计算
http://www.edu.cn   2012-06-07 作者:

字体选择:【大】 【中】 【小】

  机群——未来高性能的发展方向

  高性能计算机的主流体系结构收缩成了三种,即SM、CC-NUMA、Cluster。在产品上,只有两类产品具有竞争力:一是高性能共享存储系统;二是工业标准机群,包括以IA架构标准服务器为节点的PC机群和以RISC SMP标准服务器为节点的RISC机群。当前,对高性能计算机产业影响最大的就是“工业标准机群”了,这也反映了标准化在信息产业中的巨大杀伤力。工业标准机群采用量产的标准化部件构成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性能价格比,从科学计算开始逐渐应用到各个领域。

  浪潮北京公司服务器产品经理丁昱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说,事实上,中国机群发展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多数稍具技术实力的厂商都可以设计出计算速度上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可以说,在充足的资金前提下,设计一套进入全球前十名的高性能机群系统,并非难事。在科学计算方面,唯一的问题因素是资金。浪潮基于弹性部署理念的计算能力、数据通信、输入输出非单极优化的MABS体系结构,为高性能商用服务器系统实现技术突破奠定了理论基础。

  曙光公司天潮系列产品经理曹振南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机群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更高的性能价格比,机群系统已经成为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方向,世界上TOP500排行榜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绝大多数是机群系统;更高的可扩展性,机群系统可以通过原有预留的扩展接口进行无缝的扩展;更高的可管理性,通常管理一个机群系统要比管理一个小型机系统要简单得多;更高的系统鲁棒性(健壮或强壮),机群系统都是采用了标准的硬件设备,容易采购,同时也较容易维护,有更多国内厂商支持;对应用系统的更多的支持,机群系统可以支持大量的操作系统并且可以支持多种操作系统,也支持32位和64位的软件系统,在机群系统上运行的软件是小型机系统的成百上千倍。

  关键在应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掌握了研制高性能计算机的一些关键技术,参与高性能计算机研制的单位已经从科研院所发展到企业界,有力地推动了高端计算的发展。中国的高性能计算环境已得到重大改善,总计算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逐步缩小。

  随着曙光、神威、银河、联想、浪潮、同方等一批知名产品的出现,中国成为继美、日之后第三个具备高端计算机系统研制能力的国家,被誉为世界未来高性能计算市场的“第三股力量”。在国家相关部门的不断支持下,一批国产超级计算机相继面世,大量的高性能计算系统进入教育、科研、石油、金融等领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曙光4000A在全球TOP500中排名进入前十,并成功应用于国家网格主节点之一——上海超级计算中心。

  但是,从总体上讲,中国高性能计算应用的研究与开发明显滞后于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应用的并行度普遍在百十量级,应用到更大规模的很少(并非没有需求)。

  浪潮丁昱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中国的高性能计算发展最大的障碍是品牌的障碍和应用的障碍。这和中国高性能发展起步较慢有关系。年限比较短,应用的经验比较少。但随着国内高性能计算的快速发展,这方面的缺陷会得到很大改善。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采用高性能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发展后滞明显严重。另外,一些用户对传统RISC小型机存在使用习惯和品牌偏好,接受Linux机群需要厂商做大量的工作。

  曙光曹振南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称,中国高端计算应用的研究与开发明显滞后于高端计算机的发展,应用到大规模的很少。高端应用软件的开发和高效并行算法的研究尚不能与高端计算机发展同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为计算机“配”软件的思想。对应用的投入远远不够,应用研发的力量薄弱且分散,缺乏跨学科的综合型人才,从事高端应用软件研发的单位很少,没有良好的、相互交流的组织渠道等。还有就是政府在采购中依然选择国际品牌,缺乏对国产品牌的支持。

  联想高性能服务器事业部总经理祝明发则认为,中国高性能计算生存的关键在应用。他谈到IBM、惠普、Sun等公司的高性能计算业务在商业市场的比例为90%,而中国的高性能计算在商业计算市场开拓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从来看,中国的联想、曙光、浪潮等厂家完全有能力做出运算速度达到40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但关键就是有没有找到应用需求。比如,在科学计算中独树一帜的向量计算,因为成本高、商用计算能力不强而仅停留在科学计算的狭窄领域。

页面功能 【打印】 【关闭】 【我有话说

MOOC风暴来袭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CERNET,京ICP备15006448号-16,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staff.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