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当前地方教育制度创新的新特征
(1)以解决现实教育问题为创新来源
中国教育改革所面临的基本现实是由于历史原因、地域原因所造成的各地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各地教育创新案例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从解决本地突出的教育问题出发,围绕教育民生,破解一些突出的教育难点问题,寻求教育发展的创新点。
基于问题的教育改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等等。绍兴市通过公民并举的多元办学体制,有效解决了学前教育的难题。而北京市房山区教育局为解决该区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建立了以公办园为主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机制。云南昆明市教育局推进民办教育多元投资,在新的形势下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又如,湖北潜江市面临学校布局不合理、教师学科结构失衡、年龄老化等问题的困扰,积极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区域一体化”办学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体推进模式,被专家们喻为“可在湖北平原地区大力推广的经验”。广东佛山顺德区面对农村学生因家庭困难无法完成学业的现实情况,在本区积极探索“零学费入学、零距离上岗”职业技术教育新模式,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浙江江山市通过采用土地无偿租赁与发行民办教育券等方式,大力推进欠发达地区民办教育的发展。江苏张家港市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积极探索,通过实施“两统一差”政策,填平城乡教师收入鸿沟,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以提高公共服务的品质为核心价值
政府以“服务”的理念办教育,就是要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提高教育改革服务的品质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重庆市教委通过五项具体措施的实行,解决了一系列制约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关键问题,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等,在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中取得很好的成效。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莲花镇在全国率先通过引进NGO儿童教育项目--“农家学舍”,应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陕西吴起县县政府该县通过实施免费学前教育和扩大农民技能教育,推行15年免费教育,实现了教育资源收益的全民共享。
各地政府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教育,逐渐完善教育体制,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如宁波市海曙区推进社区教育,苏州文广新局通过设立主题为“阅读,让苏州更美好”的阅读节活动,形成城市的阅读风尚和文化气质,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3)改善公共服务、建立多元合作关系
政府教育治理的改革,目标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个人积极参与的多元主体共同办教育的模式,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鼓励社会组织、个人等各种形式的主体参与到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是对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要。
浙江绍兴市在发展学前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学前教育的多元主体参与,摸索出了在城乡不同的办园机制。浙江德清县为了满足多元主体的不同需求,乡镇成人学校与当地部门互助合作,探索教育促进农村发展的新路。常州市通过建立以政府为主、多主体合作的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推动终身教育建设。广东中山市政府积极构建职业教育体系,通过政府、学校、企业的共同参与,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
(4)教育行政改革产生具有示范性的的重要案例
教育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政府转变职能,形成新的教育治理模式,它突出的是政府转型的任务。例如湖北省教育厅在省内推出的“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激励市县政府自主开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创新,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浙江宁波市教育局重视发挥地方立法的功能,出台了首部针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规。山东潍坊市致力于建设服务型政府,通过惠民教育服务中心,改善政府管理。上海市浦东区教委率先探索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建设非营利民办学校制度。
(5) 大教育视野中的教育制度创新逐渐增多
教育制度创新的范围越来越广,在大教育的视野中开展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终身教育方面的探索逐渐增多。例如苏州市政府通过设立“阅读节”,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浙江慈溪市教育局建立“市民学分银行”,推动终身教育发展。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开展新市民素质提升工程,推进社区教育新发展,均取得积极的成效。
(6)创新主体的政府层级增高、类型增多
创新主体的政府层级逐渐提高,由于基础教育的管理权在省级,高考制度也是以省为单元的,因而省级政府具有重要的统筹和指导作用,能够在省域内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例如上海市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构建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学前教育格局。山东省严格规范基础教育秩序,依法行政、依法治教,构建了省域范围内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并将这一改革推进到制度建设层面,实行基础教育行政问责制。
同时,创新主体从教育厅局扩大到了地方政府和党委。由于很多教育问题不是教育部门自身能够解决的,地方政府和党委的大力支持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条件和保障。例如重庆市政府改革公共财政政策,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已经达到4.1%。广东省通过创办南方科技大学、开展深圳大学管理体制改革,启动高校治理模式改革。湖南省委组织部将教育经费纳入对县市级领导政绩考核,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