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教育改革
《地方教育制度创新研究报告》全文
2010-12-07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字体大小:

  五、讨论和展望

  1、我国正在进入地方教育制度创新的活跃期

  在《教育规划纲要》通过之后,围绕《规划纲要》试点工程工作重点转移到贯彻落实上来。2010年8月,国务院成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20个部门。审议了《教育规划纲要任务分工方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在全国组织申报国家教育改革试点。目前,正在制定各个领域的分规划和工作方案,以落实《纲要》提出的改革任务。11月,按照《规划纲要》意见,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正式成立,以推进教育改革和改革试点的落实。

  教育部立项的426个试点项目,在不同改革领域的分布如表2。

  表2   教育部立项的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分类

类 别 数 量
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58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41
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 45
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 26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61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12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49
办学体制改革 59
保障体制机制改革 56
省级统筹综合改革 18
总计 426

  上海市、江苏省、青海省、广东省、河南省、山东省、辽宁等省市相继召开教育工作会议,讨论和通过本省的教育规划纲要,各有亮点。

  例如,上海市《规划纲要》提出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贯穿未来10年的核心理念,并确立了总体目标:到202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形成终身学习的教育新体系,形成激发受教育者发展潜能的教育新模式,形成多元开放的教育新格局,形成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新布局,使得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上海市确定了11个方面的教育改革发展重点任务,突出强调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将着力开展七方面的改革探索:一是探索教育公共管理新体制和新机制,提升教育公共管理水平。二是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三是探索教育支撑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制与路径,增强教育服务能力。四是探索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机制与模式,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五是探索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新机制,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六是探索建设着眼未来、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教育发展战略性支持平台。七是探索建立教育区域合作联动发展的新机制,增强上海教育辐射服务功能。

  广东省教育工委与省教育厅下发《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确定在全省范围内分区域、有步骤地开展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重点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培养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广东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将分三步走。第一步(2010-2012年),启动试验,重点突破。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分别开展重点项目试点工作,着重突破难点,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第二步(2013-2015年)扩大范围,稳步推进。在前期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教育综合改革初见成效。第三步(2016-2020年)全省推广,深化改革。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工作,全面实现教育改革目标,凸显全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示范效应。

  广东省将在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上着力,推进高校治理模式改革,探索行校长职业化的改革。在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方面,将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基础上,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高水平大学将采取统一考试、学校联考、学校单考等多样化考试招生形式,探索创新型人才选拔培养新模式;一般本科学校以国家统一考试为主要依据,结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组织评价择优录取;推进高等职业学校自主招生改革,逐步实现根据学生高中阶段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技能测试成绩注册入学;成人高等教育逐步由统一考试招生过渡到注册即入学。包括推行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基础上,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考招生制度,探索建立自主招生、推荐招生、定向招生、破格录取的招生机制。

  随着国家和各地教育改革项目的实施,我国将迎来教育制度创新的活跃期。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延伸阅读
· 第二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
· 《地方教育制度创新研究报告》在京发布
· 第二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评选拉开序幕
· 第二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获奖名单
· 教育改革需要英雄引领 请认真对待手中的权力
· 杨东平:假如我是衡水中学校长
· 杨东平:家庭教育被应试教育绑架 家长成帮凶
· 杨东平重提"打倒奥数" 解读成功与幸福密码
· 政协委员孙继业杨东平 共话谨防择校费变脸
· 对话杨东平:培养“合格公民”优于培养接班人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
·教育部部署寒假工作 ...
·教育部要求落实教师...
·国务院教育督导办专...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