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2025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举行。开幕式“高端对话:中国互联网发展下一程”环节中,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中关村实验室主任,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吴建平院士就互联网技术研发的长周期与产业数字化的短周期之间的平衡、人工智能对互联网发展和创新的影响以及IPv6安全等问题发表了看法。
互联网的稳定性为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
吴建平指出,互联网核心技术分为多个层次,包括通信层、网络层、应用层等。其中,网络层通过TCP/IP协议连接各种计算机终端,承上启下,是互联网体系结构的核心。其向下兼容各种通信手段,向上支撑各种通用技术(如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和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的垂直行业应用技术。
“尽管上层应用层需求旺盛,变化层出不穷,但互联网核心技术是相对稳定的。”吴建平院士表示,从1969年互联网雏形APPANET诞生,到上世纪80年代初TCP/IP和IPv4的逐步稳定发展,历经10年左右时间。1990年代,互联网在全球飞速发展,为解决IPv4地址不足的问题,拥有充足地址空间的IPv6协议于1996年成为互联网标准,至今已快30年。目前中国在全球IPv6部署中位于前列,全球也形成了向下一代互联网IPv6升级的大好局面。
“互联网核心技术的稳定性在于其有着长期的科研支撑,不可能频繁发生变化。因为一旦它发生变化,上层的各种应用也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正是这种稳定性为各种应用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稳定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在适应网络结构、满足多样化需求等方面仍有广阔创新空间。
他表示,互联网技术作为通用技术,能够满足各种基本需求。而对于特殊需求,可以通过专用网络实现优化。就像交通管制时能为特定车辆开辟快速通道一样。“但试图把互联网改造成适应所有特殊需求,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
互联网安全问题与IP地址多少没有直接关系
吴建平院士表示:“互联网安全问题与IPv4或IPv6没有直接关系,地址数量的增加仅会扩大安全问题的暴露范围。”
他指出,互联网设计初期以连通性为首要目标,优先解决接入问题。“连通是第一位的。正如美国‘星链’开发之时,宣传点就是要给那些没有基础设施的地方提供全方位的互联网接入服务。”他表示,即便在当前,互联网最大的挑战仍是互联互通,需要在联通的基础上加强网络安全研究。
人工智能将推进互联网创新发展
吴建平院士表示,早在互联网发展初期,科研人员就利用人工智能来改善和优化互联网。例如,通过大规模分布式学习实现互联网域内协议和域间协议的路由算法,使网络遇到故障时,能自动恢复路由。
他认为,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将在改善和优化互联网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目前互联网的优点是“尽力而为”,不足是“追踪行为很困难”,而这正是人工智能可以大显身手的领域。如在互联网运维领域,过去定位往往要花很长时间,现在则可以尝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工程师们在网络运维中的实践经验形成大模型,为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供助力。
此外,多个独立资质的网络在互联时的互信问题是一个挑战。 “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域间网络互信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吴建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