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2月24日《小型学校运动:美国反思学校改革》一文,介绍了美国小型学校运动的概况。美国小型学校有各种形式,其中“校中校”值得关注。它的诞生表明,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改革,不能只依赖于宏观教育环境的变化。需要指出的是,美国的“校中校”和我国的“校中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在运营方式、是否收费等方面有根本区别。——编者
小型学校的6种模式
根据美国教育研究者瑞威德、史莫勒在《并非易事》(Not So Easy Going)的研究,美国的小型学校共有6种结构模式,其中第二、五、六种结构模式和“校中校”有关。
第一种结构的代表是纽约。由学区成立的独立的办公室来专门负责小型学校。这种结构由纽约时任教育官员托尼·奥瓦拉多于1983年提出。
第二种结构的代表是费城。1994至2000年,费城把入学人数超过400人的学校划分成小的学习共同体,每一部分都由一位校长负责。这种结构的好处是每个学生都会取得进步,弱点是进步较慢。
第三种结构的代表是波士顿。其结构模式是,把由教师协会发起、监督机构支持的11所小型学校,作为全市小型学校创意和理念之源,并为学生和家长提供选择机会。
第四种结构的代表是芝加哥。在芝加哥,小型学校由学校委员会支持,但近来得到的支持在下降。小型学校的权威性和发言权没有上述几个城市大。
第五种结构的代表是夏威夷。小型学校改革是在个体学校层面上,在校长的发动下而不是在学区这一层面来实现的。
第六种结构是近来最普遍的结构——草根模式,代表是波特兰和俄勒冈州的某些城市。在这些城市,一个教师团体或者一个家长和教师团体决定去建立“校中校”,其每一个安排都要和校长进行谈判。相比而言,这种模式也许最不牢固,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校长的喜好。
“校中校”如何运作
“校中校”是小型学校中比较常见的结构模式,并且在操作上是从学校层面上进行的,基本上属于学校内部结构改革。
一所“校中校”是一个分离和自主的单元,由教育委员会或管理者正式授权,它计划并运营自己的项目,有自己的教师和学生,得到单独拨款。“校中校”必须为使用体育馆等场所和主校进行协商,但校长直接向学区官员汇报,而非对主校校长负责。
大型学校已经实施了多种减少数量或缩减规模的项目:校舍计划、迷你学校、学习社区、分组、特许学校和“校中校”,每种模式都在一定意义上与众不同,在项目、组织结构和时间上,各种模式也各不相同。“校中校”模式具有程度最大的自主权、分离性和差异性,在缩减学校规模的趋势中,它更能代表小型学校模式,最可能产生小型教育组织的积极效果。
在加州、俄勒冈州和宾州,也有关于“校中校”的著名实验。重建学校的计划被运用于纽约市,当前20个校园中至少有56个学校,这些学校代表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方向:进步学校、传统学校、科学或数学学校、海事学校、表演艺术学校、体育学校和职业学校等,由纽约市第四学区副主席西莫尔·弗雷格尔设计。弗雷格尔认为,“校中校”是给予中等或贫困家庭和富裕家庭同样选择的完美方案。把不同的“校中校”安排在同一个校园或者建筑中,可以为家长择校免去交通之苦。
在夏威夷,除了卡帕小学的“校中校”项目外,还有其他两个“校中校”项目。一个项目于1989年在卡斯特尔高中启动,被称作“成功校项目”,受政府资助,教师团队的建立是为了教授九年级中心课程。与其他类似项目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起初就排除了天才的、有天赋的学生和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它不允许选择,学生被随机安排到不同的团组中。上世纪90年代,这个项目扩展到十年级,并持续到1993年。由于资助减少,它后来缩减到九年级内。
瓦艾奥小学的“校中校”和卡帕小学、卡斯特尔高中不同的是,它诞生于教师研究和教师的哲学,和学校规模没有关系。它是一所中等学校,有学生620名。
“校中校”遇到的困难
“校中校”模式是一种能在较大学校中体现小规模学校优点的有效模式,它能够让学生产生幸福感、社区感,取得更高的学习成绩和教育成就。“校中校”能够被一个已经存在的建筑结构所容纳,降低了改革的成本。
但是,成功之中存在挑战。研究显示,这种模式有时产生学校之间的分裂,因为它倾向于重组组织结构,使已经存在的人际关系破裂。较大学校与较小学校可能会引起矛盾,产生不和。还有人认为,如果一个分支学校只以一种学生为目标人群,就会导致不平等的分组。其他的批评认为,这种模式可能对学校的和谐和校长的角色产生消极影响,而这是关于有效学校研究的两个关注领域。
在政策方面,“校中校”也遇到了一些难题。
第一个政策困难是不稳定性,由校长建立起的支持机构有可能被取代或终止。
第二个政策困难是,来自校长的干涉太多。“校中校”的本质特点是校园氛围不同,课程设置各异,教学方法多样,缩减学校规模的方法不同,这使学校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取得成功。如果校长干涉过多,就会影响其运行。
第三个政策困难是,校长总想保持学校单元的综合性。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美国曾有一场学校运动———保持校园的统一性。
在高中,还会遇到第四种政策困难,这来自学部主任的角色和特权。“校中校”采用一种垂直结构,把各科和各年级的老师组成一个单元。在增加了“校中校”,同时又保存着学部主席的高中,“老秩序”和“新秩序”之间就会存在一种持续的张力。
“校中校”的前景
已有文献证明,“校中校”模式的实施已经在不同背景下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取得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把责任承担到底,完整地实施项目,允许分支学校完全在行政上分离。
教师和学生的支持也是重要的,得到学监、学校委员会和校长的支持也是基本的条件。
越来越多的文献研究表明,减少学校规模对学生出勤率、行为改善、增加对学校的满意度、获得更强烈的自尊感有积极影响。另外,对教师也产生了积极推动,有报道说,他们提高了士气。有个案研究证明,一所“校中校”能够在参与者中促成更加强烈的“共同体”之感,这会促进学生获得成功。1995年格林里弗的研究表明:“为年轻人创立学习社区……提高了他们对他人和对老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提升了他们对学校的个人投入。”几项研究提供证据,“校中校”有助于提高教育成就和造诣。但是有的研究认为,分支校只产生了中等或者混合的成绩。其他研究认同“校中校”的财政和组织优点。除了体现小型学校的质量优点之外,“校中校”就启动费用而言,体现出良好的学校改革的成本效益,并且在有的情况下,维持起来也不昂贵。(本文综合编译自http://www.eric.ed.gov网站)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