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对学校层面上课程整合理念的再思考
(一)课程整合对学校及教师来说可能意味着什么?
前面已经谈到,不同的社群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及改革所触动的权力和利益的不同而对课程整合有着不同的反映。在国家政策的层面上,课程整合对于政策制定者和决策参与者来说意味着顺应国际课程改革的大趋势,意味着出台一套新的课程政策,意味着产生一批可观的“改革成果”——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新教参等。
但是,对于学校及学校教师来说,课程整合又可能意味着什么呢?
就我国的学校来说,大致可以区分三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情况是指极少数在《纲要》发布之前就已经参与课程整合实验的学校。例如,前面提到的上海师大十年制实验学校、东北师大附中、浙江省的部分实验校及北京等地的少数自发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实验的学校等。这部分学校及学校教师,对课程整合基本上可以理解和接受,并有可能根据过去的经验进一步投入到新课程的改革和研究中。
第二种情况是指目前被选中成为国家首批 38个实验区的实验校,参与实验的学生人数不到同年级学生的10%。这些学校由于被选中成为首批实验点而备感荣幸,因此,他们在感情上可能能够接受课程整合,也可能更愿意把课程整合看成是一种机遇和挑战。有许多实验校除了参与上级有关部门统一安排的培训和学习之外,还积极主动地把学校的教师送出去学习或请有关专家、行家来校讲学、指导。学校老师虽然感到有压力,但仍然“硬着头皮”去适应。
第三种情况是指尚未被选人实验点的“面”上的学校。这部分学校中有少数学校能够积极主动地做准备,但绝大部分学校仍处于观望和消极等待之中。
然而,不管处于上述哪种情况的学校,学校的教师都感到紧张,只是紧张的程度不同而已。课程整合对他们来说,尤其是对那些有可能被“整合掉”的学科的教师来说,压力更大,需要以极大勇气去积极直面并善待挑战和机遇。
上述概括仅仅是笔者依据与中小学校长与教师的有限的接触而做出的不充分的判断。这里无非是要说明,无论怎样,学校及学校教师的反应、感受和心态是十分值得我们关注并加以研究的。如果教师把课程整合看成是一种威胁和领地的掠夺,那么他们首先在情感上就不会接受或认可课程整合,其次在行为上就有可能直接抵抗或消极地“应付”。要想改变教师对课程整合的这种消极应付的态度,首先需要改变他们的角色,让他们参与到课程整合的具体过程中来。让他们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分科课程的弊端,自己感受课程整合的优势。因此,我国港台地区将课程整合与校奉课程开 发融为一体的做法值得借鉴。
(二)从学校的层面上对课程整合理念的再思考
面对学校教师对课程整合的恐惧和不安以及其他教育人士对课程实施的担忧,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让教师明白,课程整合是什么,不是什么;应该是什么,不应该是什么;为什么?
1.课程整合不是与课程分化相对立的课程设计方式,而是与课程分化相对应并相互包含的课程设计方式。
由于部分课程改革者的不适当的宣传和鼓吹,分科课程似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应该被人遗弃的“旧破烂”。学科背景出生的学校教师突然被告知自己所教的学科应该被整合掉,于是,他们恐慌,他们不安。在他们的意识中,整合的课程与分科的课程是相对立的,是“此消彼长”或“你死我活”的关系。因此,面对学校教师的不安和紧张,我们首先要厘清整合课程与分科课程之间的关系,让教师明白整合课程与分科课程是相互补充、彼此共生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