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已知到未知的教学法,我不仅非常注意和本课前面已学的知识相联系作对比,且尽力利用大家已知的高中数理化知识和生活常识进行对比讲授。如:我讲岩石时发现岩浆岩的分类表和化学元素周期表很相似,也是按化学成分不同引起的化学性质不同分作七大类,每类纵向按岩石产状不同引起的结构构造不同分作三小种。于是我就参照元素周期表将岩石标本按分类表安排好,对着实物标本,采用从化学到岩石的过渡法,先问(化学)后讲(岩石),边问边讲的启发过渡教学法,大家就较快地既掌握了理论又认识了实物。
6.物质组成部分总结,用综合对比法,融会贯通,揭示规律
“地壳组成物质”的四大章学完后,我们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把它当作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来做。因总结,从学知识的角度,就是把书“由厚读成薄”的过程,即将前面各章的知识综合对比、前后联系、融会贯通、理清脉络、揭示规律。这样学到的知识才能记得牢,用得出;从学方法的角度,分章学时,主要用分析演绎法,而通过总结则可侧重学习个别——一般,局部——整体的综合归纳法。
总结,在老师明确要求,方法指导下,主要由同学自己来完成。在全班讨论交流,老师讲评的基础上再修改完善,最后每人写出了一份很有水平的总结报告。
(二)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性环节
实践是学习理论的重要环节。因理论只有结合于实际,才能使理论知识具体化,抽象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地质学以地球为对象,属实践性科学,更应紧密联系实际,多以野外作课堂,从实践中学习理论。
加强实践更是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因书本知识多是理想化、典型化的理论,与复杂多变的实际有相当的距离。因此要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学校必须加强实践性环节,多搞实战性演习,在学生期间就完成从知识型到智能型的转化,使毕业后就能从事实际工作。
为此,我们在地质教学中加强了直观教学、实物教学和现场教学,以培养合格师资为目标,多搞实战性的演习。
1.多用实物、演示教学法把理论问题具体化
我们不仅在物质组成部分的教学中,尽量利用实物标本进行教学,对构造地质部分,在学校无这方面仪器设备和实物材料情况下,仍尽力想方设法采用实物、演示教学。如:应力的概念及其与应变的关系,是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关键知识,但又是相当抽象,学生很难接受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关键性的难点,决心采取先演示实验、后讲理论的从感性——理性的教学方法。没有试验材料,我和地质教学研究小组同学,利用星期天和其他课外时间,跑到罗店采石场选新鲜岩石,到地质队找岩芯,到金华铸件厂、塑料厂购材料;无试验仪器,走访了物理系,科、校、系外有关工厂、车间。后来采取就地取村,因陋就简的办法,利用工厂千金顶代替压缩仪,经过几天多次试验,基本获得了预想的结果。不少同学看了实验后,心服口服地说:“要没有试验,我怎么也想不到,受压物件,竟会以45°方向,成“X”型破裂。”“现在我才搞明白了为什么野外看到的岩石裂缝多是交叉的了。”在同学感知基础上,再进行理论计算,大家就容易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建立了牢固的概念。
2.多用直观教学法,把平面问题立体化,抽象问题形象化
构造地质图是地学工作者的常用武器,阅读和分析地质图,是地学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但是初学者的困难是难以建立空间概念,我们采取从立体模型——立体图形——现场观看——平面地质图分析的教学步骤,从易到难顺序渐进,较快地实现了从形象——抽象、从立体——平面的过渡。
3.运用分割教学法,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从实践出发,我们的目标是要学会分析复杂的实际的地质图。这种图尽管有了空间概念,直接拿手来分析仍有很大困难。在教学平面地质图的分析阶段,我们采用了由虚到实,以虚带实,从简到繁,化繁为简的教练方法。即先练习分析虚构的简化的地质图,再练习分析实际的复杂的地质图。虚构地质图分析练习时,又从简到繁,先解剖各种单一内容的,再分析综合内容的。这样分析实际地质图时,我又采用构造为界,化整为零,运动为线,解零复整的分析综合法。我先教大家学会化繁为简、化整为零的分部解剖法:即把一张包括很多地质时代的地质图,先从时间上以不整合为界划分成几个构造层,逐层分析,对每一个构造层,又从空间上以断层为界,划分成几个构造区,逐块解剖。这样,把庞杂的地质图分割成为多块简单小图了,从而就化难为易,化不知为已知 。在分区逐层分析基础上,再以各时代地壳运动为主线,从局部到整体,解决一个各“区”、“层”、的联系问题,从而把分块小图像积木一样,拼成整图,即从局部回到了整体。
由于采用了这样一种教练办法,不到两周时间,就突破了难度较大的地质图的分析关,期末考查,分析我省最复杂地区——诸暨幅地质图,除一人及格,两人中等外,全达优良。
4.运用形象教学法,使书本知识生动化
地质学以地球为对象,研究地壳运动,地质发展历史。但我们又不可能都到各地典型现场去直观,更不能直接感知那些缓慢的地质作用过程和历史。光凭书本理论教学,既抽象又枯燥,既死板又脱离实际,特别是建立不起运动发展的概念。为此,在本校和金华地区缺少有关科教片情况下,我们自己想方设法,尽力联系有关的地学科教片,如:腾冲火山、钱塘涌潮、丹霞奇观、海啸与地震等,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放映,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且寓学于乐,大大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
5.坚持现场教学,使理论知识实用化
地质学的对象和任务决定了必须多设野外课堂,多搞现场教学。这不仅是掌握地质理论知识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使理论知识实用化,学到实际有用的真本事。为此,在学校经费、交通工具相当紧张的情况下,我们还是本着教育质量第一的指导思想,取得总务处和司机同志的支持,以及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利用星期日的时间,早出晚归坚持了地壳物质和地质构造的两次野外现场教学。大家一致反映,现场教学收获很大,是地学教学的好方法,是地质教学不可缺少、应于加强的重要环节。不少同学写稿反映了野外实习的收获,赞扬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有的同学说:像矿物岩石理论上搞懂了,拿了标本仍不会认,后来标本认得了,但到野外见了实际岩石,咋一开始又发懵。理论—实际、理想—现实,真是一步难一步,通过实践才知道书本—实物、室内—野外,步步深入,缺一不可。通过构造野外现场教学后,有的反映说:“许多在课堂里似懂非懂的东西,老师指着实际一讲就一目了然了。”还有的说:“原来书上有许多不懂的地方,实习回来后,不学自懂,迎刃而解了。”因此,都要求多搞现场教学,有些课干脆搬到野外去讲。不少人要求老师星期日和放假时带他们到野外去。有的利用元旦节假日,自己组织一起,去野外进行地质观测。
6.坚持每章总结讨论,培养教学能力
逐章总结讨论,既是深入复习巩固,把知识概括,系统化的需要,更是培养分析综合能力和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坚持每章一总结,每一部分一大结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