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是地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以整个地球为对象,主要研究地壳的组成物质,构造变动和发展历史,涉及的时间悠久,地域广阔,加上地质记录残缺不全,较难学习掌握,内容复杂(包括地质学十几个分科)且以描述为主,令人感觉烦杂,枯燥乏味。从理科招收进来的学生,地学知识相当缺乏。面对这些情况,如何教好这门课,让同学在规定的有限时间内,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地质基础,为培养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准备必要的地质知识和教学才能,这是较为困难的事情。我边学、边教、边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大纲”的要求:已掌握有关矿物、岩石、矿床、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能肉眼鉴定中学要求和教材安排的120多种矿物、岩石;学会了地质图的阅读分析,具备了一定的野外地质观察能力;学习了常用的唯物辩证思维方法,大大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书面的表达能力。我的教学经验1985年在全国地质教学研讨会上介绍,获全国同行高度评价,并一致推举我改编《地质学基础》教材,此教材1990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全国通用教材正式出版发行。
一、认清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师生两个积极性
教与学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决定教学的效果。从两者关系看,学是目的,教是手段,教师的“教”,归根结蒂为了学生的“学”;“教”的好坏要通过“学”的好坏来衡量。这告诉我们: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学方法的改革应以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其原意学、容易学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老师不仅要管“教”,更要管“学”。
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学得好?“名师出高徒”,当然首先要发挥老师主导作用,把书教好,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决定学习好坏的内因,教师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又告诉我们: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要管教、管学,而且要正确认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既管业务又管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老师除主观努力外,必须取得学生的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这样的认识,我采取了如下做法:
首先,自己以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并和实验老师协同作战,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备好每一堂课,讲好每一堂课。做到:重点课、课前征求意见,讲后听取反映;每节课前搞试讲,课后有总结。通过试讲,熟悉教案,精益求精,发现问题,改进教法;课后总结,写下“后记”:自己感受,同学反映,改进意见。一般上课提前10—20分钟到教室,作好有关方面准备和板书设计,以使自己胸有成竹,从容上阵,忙而不乱。特别注重讲好绪论课,打响第一炮。“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绪论课讲解什么叫地质学。为什以要学、怎样学等问题,是一门课的总纲;是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习自觉性和兴趣的关键课;是给学生第一印象,为日后课程铺道路的奠基课。因此,我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准备这堂课。期间,我浏览了中学地理课本,听取了其他老师,特别是来自各大学的新毕业的老师,学习地质学的感受和建议。请人画了近十幅中国名胜彩色挂签。讲稿修改了十来遍,试讲了三次,牢牢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大家已曾相识的五颜六色的矿石、与人类生存悠息相关的生产、生活资料之源泉,沧海桑田的变迁,威胁人们生命财产的地震开始,引出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通过对比中国地形图和大地构造图,展示中国名胜挂图,提出了:为什么地形和构造的格局如此相似,为什么中国气候东南湿润,西南高寒,西北干旱,“春风不渡玉门关”、祖国的名山奇峰,为什么如此奇丽多姿,栩栩如生等问题,揭示地质学与其他专业课的关系,在整个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他们的神奇感和求知欲;又从转引一位中学地理老师的自述,因不懂地质、天文而难以胜任新编地理教材,渴望求师学习而不能的苦恼与急切心情,反映社会对地理教师的渴求,点燃起他们为争当合格的地理教师而努力学习的火种。在此基础上跟大家交底:我讲授地质学将坚持“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培养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大家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实物教学、形象教学和现场教学”的教学方针,指明学习的重点,应达到的标准和要求,野外的实习次数和内容等等,并阐明教与学的关系,望大家以主人翁的态度为搞好地质教学工作而共同努力。
这堂课确实激起了大家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少人前来了解地质生活、询问学习方法,也提教学建议,并有不少人表示了将来考地质研究生的志向。这使我感到:要讲好课,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必须吃透两头:一头是吃透教材备好课;另一头是了解学生备好人;联系实际,不仅要联系科学知识实际,而且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更重要的要调动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人翁态度。这首先要求老师把学生置于主人的地位,尊重他们、依靠他们。于是以后,我就更自觉地凡重大的事情(如教学计划的调整,实习地点的确定,考核的方式方法,甚至大体内容等)都先征求大家意见,后经班干部讨论研究共同商定。为便于教、学的联系和研究,找了具有代表性的五个同学(一名原为中学教师)组成地质教学联系和研究小组,随时反映教学情况、沟通师生思想,使教师及时而直接地获取信息反馈。重点课先在该组内通气、讨论;学习讨论会由该组分题重点准备、“填空”发言等;上课前后协助老师备教具、整标本等。这五人小组在地质教学中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骨干作用、参谋作用和助手作用。他们也从中得到了学习和锻炼。但要调动和保持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光凭自己的工作热情和某些组织措施是不够的。前几周,学习地质都兴致勃勃、劲头十足,但到学矿物、岩石分论时,有的就说,地质学好懂不好记,上课明白课后糊涂,尤其对期中考试阶段,有人反映进度太快、内容太多,提出可否改慢进度,降低要求。后了解到,因岩、矿分论要求辨认记忆东西多,但一时难以掌握,加上大家围着考试课程转,对地质既不复习也不预习,问题越积越多,产生了畏难情绪。这使我认识到:要提高教学效果,光抓课堂,不抓课外不行;积累的问题如不尽快解决,不仅会影响教学计划、教学质量、更为重要的是,被点燃的求知火焰会被熄灭,学习地质的兴趣和积极性会受挫伤。
于是,我一方面针对情况改进教法,加强趣味性和新旧内容的联系性,以旧引新、讲新复旧。另一方面,针对他们的畏难情绪,利用去杭州添置岩矿标本之机作了一番调查,回来后,在矿物小结复习课时,从政治与业务两个方面讲了如何加速学好矿物的问题。我讲:学好矿物是地质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掌握它需发挥“三个力”:一是提高认识,增加动力。肉眼鉴定矿物既是《地质学基础》的基础,也是作为中学地理老师的必需。二是坚定信心增强毅力。我说:出于我意料之外地了解到:浙大和杭州教育标本厂的职工,大都是高考落第的知青,连把关的技术员,也非地质科班出身,他们都能掌握自如。你们都是十里挑一的高材生,只要下定决心,哪有学不会之理?三要寻求方法,发挥智力,接着介绍了自己体会总结出来的矿物分辨法和速记法。然后将标本四人一盒分发到寝室,老师深入各寝室,对着标本分期分批辅导。60多种矿物,每人仅用四个多小时,就基本掌握了。测验结果除两人外,全达优良。
借矿物攻关胜利的东风,在学习岩石时,进一步给大家鼓励打气,阐明只要坚定必胜信念,深钻巧学就能攻克学习难关的道理;并针对许多人被考试牵着鼻子走,抓一漏万的毛病,谈了应怎样认识学习与考试的关系,正确处理考试课与其它课的关系;用亲身感受讲了坚持预习、及时复习,就可事半功倍,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的道理;且深入抓了预、复习的督促和辅导工作,岩石辨认关也能较顺利地通过了。测验结果除一人外,全达优良。事实给了我很大的教育。我原想我是专业课老师,我尽全力把书教好就行了。还认为这就是最大的政治。可实践告诉了我:政治与业务是辩证统一的;教书与育人是不可分割的。不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不及时排除他们学习上的思想障碍,书是决然教不好的,何况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是每个老师的共同责任,从此后,较自觉地把教书和育人紧密地结合起来,把了解学生和教育学生列入教学工作日程,把它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来做;把课外教育和课内讲授很好结合起来,把它当作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常到同学中走走、看看、问问,既关心他们的学习,也关心身体、思想、工作和生活;班上有较大活动,哪怕备课很忙,也要挤时间以普通一员的身分参加,平时以同志式的态度,以“过来人”的身分与他们谈心、交心。针对有的同志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谈地质队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但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地质生活;针对有些同学间不太团结影响工作学习的问题在讲应力与应变的关系时,有意借题发挥讲团结才有力量的科学道理;也谈一个人要有成就必须学会正确处理内部矛盾,善于团结不同意见的同志,既要有文化又要有道德,既能忍劳又能忍怨的感受等等,渐渐与他们的关系融洽了,心心相通了。大部分同学有话敢跟我讲也愿跟我讲了。这为我的教学工作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