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推荐
2014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十大“关... 01-04 教育部成立教育信息化专家组 12-24
CERNET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 11-24 李志民:互联网促进人类文明迈... 11-15
|
三、建设和办好开放大学必须走改革创新之路 要继承发扬我国电大系统30多年来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同时必须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深入推进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用人制度、分配办法等一系列改革与创新,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服务水平,使老电大“脱胎换骨”,努力向一流水平中国特色开放大学转型。 一要正确认识开放大学的科学定位。经教育部同意成立的国家和北京、上海开放大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主要面向成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要稳步开展学历继续教育,大力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多网多屏融合,覆盖各行各业和全国城乡的现代远程学习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电大系统为国家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十年来其致力于推进开放教育的实践,为我国办好开放大学积累了宝贵经验。这是我国建设和办好开放大学的重要人才和物质基础。我国高等学校也是建设和办好开放大学的强大后盾。新生的开放大学要始终坚持高度的开放性,按照“自愿、平等、合作、共赢”原则,与其他电大,以及高等学校、行业系统、大型企业、社区等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走出共建、共享、共赢的成功之路。 二要始终将提高办学质量放在第一位。诚然,衡量开放大学与衡量普通高校的办学质量不能用同一把尺子。但是,开放大学同样必须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尊重教育规律包括现代远程教育规律,坚定不移地走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切实加强办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与用人部门开展深度合作办学,切实针对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各类人群的实际需求,着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紧紧把握国家和地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大局,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农村以及面向普通高等学校所不能顾及的领域,服务一线、送教上门,努力成为广大学习者“身边的大学、家中的课堂”。要以课程为单位切实加强学习资源建设,以有效机制整合各方力量,建设高质量、高水平数字化资源库。要建立起符合开放教育特点的学科专业建设支撑体系以及办学质量评价保障体系。要建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一流水平、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尽可能较好地满足规模浩大的各类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学习的需求。 三要以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为创新的着力点。开放大学是落实《纲要》精神、创新教育制度、促进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力量。要抓紧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和“学分银行”制度。这是推进开放大学建设和制度创新的重要举措,将有利于正规、正式与非正规、非正式教育、学习间,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间的相互沟通、衔接和融合。同时,有利于激发学习者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热情,有利于构建学习者通过各种学习渠道成才的“立交桥”,加快建设终身学习体系。 四要在全面运用信息技术方面起领先作用。教育信息化是加快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一流开放大学的根本途径。我国电大系统曾经在国内最早推进基于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的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应是新生的开放大学完成重大使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出亮点。中央和北京、上海以及云南等广播电视大学正在就此加快推进试验和建设,在某些方面已显现的先进程度甚至超过了一般普通高等学校。 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以云计算技术支撑的网络学习(E-learning)、新媒体移动装置学习(M-learning)所共同形成的泛在学习(U-learning),可以把优质教育资源传播到每一个角落,为广大学习者构成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相结合的个性化、智能化学习环境。美国新媒体联盟发布的2012年版《地平线报告》预示:未来一年内,移动应用平板电脑可能在高等教育机构中成为主流;未来2-3年,基于游戏的学习技术会被广泛使用;未来5年,基于云计算技术,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按自己的意愿,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和研究。3G、4G通讯技术、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云计算技术、数字化出版、3D游戏软件、动漫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正在导致移动学习时代学习工具、学习资源形态、学习方式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开放大学要发扬只争朝夕和敢为人先精神,科学谋划、高标准设计、加快建设多网多屏融合、云计算技术支持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包括数字化资源库,在新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方面努力争取走在全国教育系统包括世界开放大学的前列! (作者:郝克明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咨询组组长;季明明系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咨询组专家组组长) |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CERNET,京ICP备15006448号-16,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staff.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