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推荐
2014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十大“关... 01-04 教育部成立教育信息化专家组 12-24
CERNET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 11-24 李志民:互联网促进人类文明迈... 11-15
|
调整评估体系 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对高性能计算系统的巨大投入,使我们在全球HPC TOP500的排名已经做到了NO.1,在硬件系统上取得了很好成绩,也引起了美国与日本等国的关注。 但从另一方面看,我们的HPC在软件和应用方面的差距很大。所以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发展高性能计算要补齐我们在应用软件上的短板,同时要在核心技术与系统架构上有属于自己的创新。要在这两方面突破,在发展思路上就要应对挑战,在对高性能计算的成果评估体系上就需要将原来关注速度等指标调整为关注应用,比如说在气象领域要达到多少分辨率,在算法上取得哪些突破,在应用上扩展到多少核等等。 应用成为普及关键 高性能计算的普及,应用是关键。这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高性能计算平台、应用软件、相关算法、服务团队应该能满足应用的需求,二是高性能计算平台其服务模式、服务收费应该能让应用快捷、方便、廉价、透明。国家应该基于区域经济结构的特点,统一规划。 无论是云计算还是高性能计算,服务的模式和服务的对象是规划其产业发展的关键。云计算本身针对应用需求的特征提供商品化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处理服务能力,以公共云计算平台推动领域计算服务、领域数据处理服务,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培育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推动民族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发展是可行的方案。 加大HPC推广力度 首先还是要加大推动应用的力度。中国在高性能计算硬件方面的计算速度已经上去,但是在应用上与国外的差距还是比较大。应用的发展需要国家长期支持。发展HPC应用,我们需要以科研为契机,打通人才教育生态链,做好人才培养的储备,为中国的产业升级做好支撑。其次是要加强硬件的核心技术研发。目前虽然我们的HPC计算速度上去了,但是核心的CPU、GPU还是采用国外的,我们需要研发自己的CPU和GPU,需要在系统结构上有所创新。需要针对特殊的应用,进行处理器与架构等方面的定制,形成我们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竞争力。 |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CERNET,京ICP备15006448号-16,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staff.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