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刘亚东 罗晖  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09-09-24

强国之路——礼赞共和国60华诞之科技篇

  开发类科研机构“下海”了

  2000年1月26日傍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给一本营业执照几秒钟的特写。有人戏称,这是中国最值钱的执照。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首先完成企业登记注册。

  院所改革发端于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根据“稳住一头,放开一片”方针,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进入优化调整期。

  1999年6月30日被全国几大主要报纸称为“科技界一个划时代的日子”。从这天开始,242个开发类科研院所正式实行企业化转轨。

  院所转制让众多科研单位获得新生。否则,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还苦恼于“堆积如山”的技术被拒于市场门外;北京化工研究院还陷在“没课题没经费没市场”的怪圈里;宁夏林业所也走不出濒临破产的深渊……

  据统计,第一批转制的242个院所于2000年全部完成工商注册。第二批134个科研机构,到2001年底绝大部分完成工商注册。中国科技体制改革进入一个从微观到宏观、从机制改革到结构调整、从封闭运行到开放重组的新阶段。

  2007年,中央级转制院所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经济建设主战场给转制的科研院所注入了活力,而转制的科研院所又让市场经济更加焕发出生机。

  布阵国家创新体系

  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预期,未来三年,采用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TD-SCDMA标准的3G用户可达8000万。但TD-SCDMA产业联盟秘书长杨骅却认为,太保守!

  身后有一个66家企业和研究机构组成的强大舰队,杨骅“狂”得不无道理。

  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单独的章节。它强调在大幅度提高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建立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积极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服务、产学研多种形式结合的新机制。

  应该说,产学研结合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但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

  为符合国家科技项目联合申请的要求,一些企业和研究单位 “假结婚”——申请项目时同舟共济,拿到项目后又“同床异梦”。

  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看得很清楚:以往的产学研结合常常是简单项目合作多,战略层次合作少,合作的组织形式松散,运行机制不健全。创新成果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此时,TD-SCDMA产业联盟出现了。

  2002年10月,包括8家知名通信企业的TD-SCDMA产业联盟成立。其后,队伍不断扩大,研究机构、外国企业也现身其中,“专利共享、共同开发、协同组织”的机制使联盟运转高效有序。

  由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模式开始推广。钢铁可循环流程等四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首先成立。新一轮的创新体系建设风生水起。

  2009年7月14日,全国技术创新工程视频会议召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创新型企业被确定为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三大载体。

  在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挺进时,新的科技战略布局也提上了日程。随着珠三角、长三角等新的经济区出现,共和国前30年形成的研究机构布局亟待调整。

  利好消息不断传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新型研究机构成立了,重庆、陕西等地建立了自己的产业研究院。新的探索正在继续。

  60年来,中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形成了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科研机构从1949年的30多个发展到了2008年的3775个。科技人员总量达到42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

  回望这段岁月,必须提到,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成果,攻关计划、86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973计划以及后来的支撑计划等一系列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使我国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正如科技部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所言,今天的中国,科技已经成了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而不再是需要“长入”的什么东西。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