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之路——礼赞共和国60华诞之科技篇
重大工程建设装上科技的引擎
路通了,人间天堂近了。
2006年7月1日,长鸣的汽笛向世界宣告:穿越550多公里低纬度、高海拔多年冻土地带,翻过海拔5000多米唐古拉山垭口的“通天之路”——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了!
此刻,脆弱的生态、高寒缺氧的环境和多年冻土的地质构造三大世界性建设难题,通通被碾在滚滚的车轮之下。
青藏铁路的建设难度超越了世界上其它任何一个冻土工程。
如何让铁轨在冻土上延伸?科学家们苦苦奋斗了40年,创造性地提出了冷却路基,降低多年冻土温度的设计思想。大量技术创新成果运用于工程建设。
乘坐火车走出高原的藏族同胞们知道,没有科学技术,就不会有这条改变命运的吉祥之路;从容穿行铁路桥洞的藏羚羊知道,没有设计者的周密关顾,就不会有这条让它们繁衍生息的顺畅通道;快乐生长的高原植被知道,没有先进的环保理念和技术,就不会有这片依然属于它们的自然天堂……
桥通了,一盘棋活了。
通的是那座被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称为“无与伦比”的大桥——苏通大桥;活的是长三角区域统筹均衡发展这盘棋。
长期被长江阻隔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此“合龙”。
专为肯德基等“洋快餐”提供配送服务的江苏海创农产品开发公司,每天有20吨左右的新鲜蔬菜要从南通的海门,发往长江对岸的上海及其他苏南城市。苏通大桥让总经理刘养斌再不需要用船把梦想撑到对岸。
在“刘养斌们”眼里,苏通大桥是座圆梦桥;在交通部前总工程师凤懋润看来,苏通大桥是中国由“桥梁大国”变成“桥梁强国”的标志桥;在世界桥梁史上,苏通大桥是座极限的超越桥——它创造了跨径最大、基础最深、索塔最高、拉索最长四项斜拉索桥世界纪录。
“创新是苏通大桥的历史使命。”苏通大桥的关键技术研究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第一个工程领域项目。历经5年,攻破10项世界级关键技术难题,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大跨径桥梁建造技术群逐步形成,民族企业的创新能力极大提升。
长江上多了一座桥,国际桥梁大会乔治·理查德森奖的名单里第一次出现了“中国制造”。
能源大动脉通了,新疆的天然气煮熟了上海人的饭菜。
与三峡大坝、南水北调并称为21世纪中国“三大建设工程”的西气东输工程,横贯东西10个省、区、市,管道干线绵延4000公里,是中国管道建设史上距离最长、管径最大、管壁最厚、输送压力最高、施工条件最复杂的天然气管道。围绕油气地质、勘探开发和油气田地面工程发展等关键技术,千余科研人员力排万难,让共和国能源运输“血通脉畅”。
一条路,一座桥,一条大动脉……科学技术就是撬动一项项重大工程的那个坚实支点。
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而深刻。
最初连名字都被叫错的流感病毒袭来时,只用了短短87天,中国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便在全球率先研制成功。
汶川大地震后,卫星遥感、无人驾驶飞机、北斗导航定位、网络通信等将灾情影像及时呈现在抗震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
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中,10万科技人员自带“干粮”走进企业,彰显了应对危机的科技力量。
以龙芯、北大众志为代表的高性能通用CPU芯片结束了中国计算机产业“有机无芯”的历史;高性能宽带信息网示范工程使中国在新一代信息通信核心技术方面跻身世界前列;高端数控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打破了外国的技术封锁;污染治理技术,让我们的天更蓝、水更净……
60年强国征程荆棘载途,60年科技登攀摧锋陷坚。科技是支撑,科技在引领,科技正惠及亿万百姓,科技托举起共和国美好的今天和明天!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