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刘亚东 罗晖  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09-09-24

强国之路——礼赞共和国60华诞之科技篇

  无形之手,灵与不灵

  一本《国富论》让亚当·斯密一夜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鼻祖。该书1776年3月在英国一经面世,书中描述的那只“看不见的手”便被崇尚自由经济和市场力量的人们视若神明,尔后奥地利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更奉之为圭臬。

  然而,人们同时注意到最近100年里,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德国法西斯统治、二战期间的经济管制、凯恩斯主义、中东石油禁运以及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等,每每让那只“看不见的手”失灵、失效。

  大半部的新中国历史同样没有为自由经济和市场留出挥洒的空间。事实上,在一个个令人瞠目结舌的中国奇迹面前,即使是那些最激进的市场原教旨主义者,有时也不得不选择沉默。

  从“两弹一星”到战略核潜艇,从三峡工程到青藏铁路,从载人航天到16个重大专项……,60年来,新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许多跨越和突破,都在表明这样一个事实:在特殊时期和非常状态下,或当某一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必须时,中国能够发挥自己的政治优势,在举国体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成大事。

  不同于西方社会,中国历史上自秦始皇以后再未出现管仲、吕不韦那种在政治上也能叱咤风云的商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上施行“盐铁专营政策”,更催生“大一统”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其后传承2000余年,从而为当代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伦理精神提供了发育的沃土。

  集中力量办大事,它体现的是一种非均衡发展战略。

  1945年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46年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亮相,1947年半导体晶体管出现,其后集成电路问世……世界新技术革命与刚刚建立的新中国不期而遇。

  人们不会忘记那个满目疮痍、一穷二白的烂摊子。面对险恶的国际国内环境,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集成全社会人力、物力、财力,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工程,这成为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后的必然选择。有限资源的集中运用,让尖端科技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超越当时国家总体实力的巨大发展,从而让新中国站稳了脚跟。

  而另一方面,基础设施落后、工业水平低下以及技术的不确定性等,也使这些重大科技工程带来巨大风险,严峻地考验着中共领袖们的决策力、动员力和组织力。

  不可否认,无论主观动机如何,“集中力量”办出的大事客观上有时难以保证全是对事和好事。而且,正是由于“集中力量”,所以一旦出错,造成的损失和危害也更具灾难性。我们的共和国确曾为此付出高昂代价,三门峡水库、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都是例证。

  同时,举国体制下的集中力量办大事以计划经济作为突出特征,其消极面往往还表现在短期的高效率掩盖了长期的低效率,个案的高效率掩盖了整体的低效率。

  市场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市场也是万万不能的。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