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刘亚东 罗晖  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09-09-24

强国之路——礼赞共和国60华诞之科技篇

  第三章

  科技体制改革长风破浪

  1985年3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改革科学技术体制的决定》。大幕拉开,原本“两张皮”的科技和经济渐行渐近。面向新世纪,全新的国家创新体系正在显露端倪。——题记 

  拨款制度改革打响第一枪

  从“苏联老大哥”那里搬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运行30多年后已经病入膏肓。就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任凭你怎么拍,再也蹦不起来了。

  1985这个年份,注定要成为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一块界碑。“经济建设必须面向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在这一年被确立下来。

  财政科技拨款制度改革打响了第一枪。

  改革之前,科研单位都端着行政供给这个“金饭碗”。经费来源是唯一的,也是有保障的。无论科研成果是否有效转化,钱都照拿不误。这种“不好不坏”的日子一直过到1986年1月,国务院《关于科学技术拨款管理的暂行规定》发布。

  在新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下,科研单位不再是个笼而统之的概念。他们被分成了几大类,分别成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减拨直至停拨等不同对象。

  对一些被定义为技术开发类的科研单位来说,“断奶”的阵痛是刻骨铭心的。好在虽然堵住经费这一头,但还“网开一面”——在法律上承认技术成果也是商品,可以有偿转让。一时间,科研人员和科研成果或被迫、或自愿,开始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靠拢。

  随着科技事业费淡出舞台,以及86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设立,依靠科研实力争取项目经费成了科研单位重要的经济来源。这些竞争性项目所实行的全国招标、有偿使用等新的投入方式一直延续至今。

  其后,以2000年部门预算改革为核心,财政科技经费管理开始实行预算制度。到2006年,以《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为契机,中国科技经费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监管机制逐渐形成,使用效率稳步提高,并逐步建立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风险投资等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制度。

  同时,以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为代表的财政间接投入措施陆续出台。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在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统一为25%后,为高新技术企业大开“绿灯”——实行15%的低税率;《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配套政策中,规定企业的研发经费可以按照150%加计抵扣等等。一系列的高含金量政策激发了企业科研投入的热情。

  据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介绍,全国财政科技拨款从1953年的0.5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540亿元。2008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支出457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2%,按贸易汇率计算,居世界第四位。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