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刘亚东 罗晖  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09-09-24

强国之路——礼赞共和国60华诞之科技篇

  中长期科技规划中的企业亮相

  2003年3月22日是星期六,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公休日。长安街两侧洋溢着的浓浓春意让人们更有了休闲的好心情。

  而此时的新华门内却是紧锣密鼓的另一番景象。一个酝酿之中的重大举措,注定会对未来中国科技乃至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产生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这一天,新一届国务院组成后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着手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从此时到2005年岁末《纲要》正式定稿,一千个日出日落,一千天风雨兼程。中国最高领导层、一大批科技及社会各界精英集结在“自主创新”的旗帜下,以史诗般的激情和豪迈,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编织出一幅“大进军”的世纪蓝图。

  国家会计学院静静地坐落于北京东北郊偏僻的一角。人们不曾想到,这个会计人才的专业培训基地,日后会在长达40天的时间里,成为中国的一个智慧“重心”。

  2003年6月以后,来自科技界、社科界和管理界的2000多名专家陆续来到这里。他们分成20个专题组,从事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战略研究。从耄耋老者到风华青年,从学坛鸿儒到产业骄子,参加脱产研究的专家和工作人员整整住满了8栋楼。

  在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梅永红的记忆里,“这里的40天,是面红耳赤的40天”。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激辩和智慧的碰撞中,各个专题组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逐渐形成共识。

  战略研究初期,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地位等许多重大问题都备受争议。然而,人们最终普遍接受了这样的观点,并醒目地反映到《纲要》中: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将其作为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切实增强国家竞争力。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16个字是《纲要》的指导方针,而其核心是自主创新。正如时任科技部部长、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的徐冠华不厌其烦、反复强调的那样:“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纲要》为2020年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立起了标杆: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2006年1月9日上午9时,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这次大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员大会,成为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