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之路——礼赞共和国60华诞之科技篇
科学技术从“生产力”到“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和陈景润,一个是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一个是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两人演绎的一曲“春天的故事”,感染和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人。
1978年的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隆重开幕。千山肃立,万壑摒声。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在大会开幕式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等著名论断,令人荡气回肠。
那天,陈景润哭了。与会的5000多名劫后余生的中国科技界精英大都泪满衣襟。他们甚至还来不及抚平心灵的创伤,便融入到春光万顷的百花园中。
这是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史上一个由乱到治、由衰到兴的“拐点”。
在“文革”阴影尚未全然消散的背景下,邓小平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做出了扭转乾坤的政治判断。这是魄力,也是魅力。
执政党首次把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技术,同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基础的生产力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对当代中国科技事业产生了“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的影响。
10年后,已经84岁高龄的邓小平依然目光如炬。他审视了世界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最新态势后,再次提出一个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振聋发聩的重大命题。
1988年9月5日,他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说道:“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就像关注生产力一样,这位历史巨人同样关注当代中国生产方式的另一方面——生产关系。
关于科技体制改革,邓小平一语中的:“就是为了解放科技生产力,解决长期困扰中国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
用科技的大笔勾勒经济发展的中国宏图,或许早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时,他就有了腹稿;或许1978年乘坐日本新干线时,他又获得新的灵感。
1986年元旦,中国第一份全国性的科技类报纸《中国科技报》诞生,邓小平欣然为报纸题写了报名。1987年元旦,《中国科技报》更名为《科技日报》,邓小平再次为之题写报名。这位日理万机的伟人,一年时间两次为同一家报纸挥毫题名,足见他对中国科技事业的殷殷期待。
在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指引和感召下,一系列推动科技发展的方针和政策得以制定,一系列重大国家科技计划得以实施,一大批成果得以涌现。
改革开放以后的30多年,是中国政治昌明、经济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科技事业大变革、大突破和大发展的时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经济发展中首当其冲的促进作用,并成为后来“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执政党的科技发展理念在不断创新中日臻成熟。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