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刘亚东 罗晖  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09-09-24

强国之路——礼赞共和国60华诞之科技篇

  科教兴国 国兴科教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林则徐、魏源、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兴邦强国,为了民族复兴,都曾高举起科技和教育的旗帜。而科教兴国真正提升到执政党治国理念的高度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则是在1995年5月26日。

  这一天,第三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江泽民总书记在大会上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科教兴国、国兴科教的热潮在神州大地沛然涌起。

  作为对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创新的论述成为新的亮点。江泽民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1999年8月,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进一步强调:“我们必须把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摆在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这要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指导思想。”

  在科教兴国的洪流中,中国的院士制度开始实行,中国工程院建立,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稳步推进,中国科普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科技和教育事业沿着《科技进步法》和《教育法》所确立的法制轨道飞速前行。

  中国航船驶往创新型国家

  跨入新世纪的中国,经济实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然而,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核心技术缺失使我们在许多关键领域受制于人,企业创新能力低下,资源能源问题日益突出……

  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无外乎资源型、依附型和创新型三条道路可走,而我们自然资源乏善可陈的共和国,事实上只有其余两种选择。

  2004年6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这一年的最后一周里,他在密集安排的3次与科技有关的活动中,都提到了4个字:自主创新。

  这是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国最新认定的方向。

  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10多天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出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随之颁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到一个新的起点。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上进一步阐释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开启了中国在全球化条件下追求持续进步和繁荣、实现科学发展的时代大门。

  也是在这次大会上,胡锦涛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并将其摆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8个着力点之首。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发展巨大的实践载体。

  由最大制造业国家驶往主要创新型国家,中国巨轮已经起航。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所代表的四代中共领导集体的科技发展理念,历经60年的衍变、深化,已经形成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它既反映了历史的传承和延伸,又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和突破;指引着中国科技事业从昨天走来,向明天奔去。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