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刘亚东 罗晖  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09-09-24

强国之路——礼赞共和国60华诞之科技篇

  突破能源约束的瓶颈

  相对于工程院院士倪维斗的身高,他办公室里那张中国地图实在太大了。

  站在地图前,他尽量伸长手臂,在吉林油田和神华集团所在的鄂尔多斯之间划了一条线。“距离并不是太远。我现在正在给沈平平教授的二氧化碳驱油项目当红娘,要是神华集团的煤直接液化项目产生的二氧化碳,能够源源不断地送到吉林油田,就好了。”

  沈平平,国家973 计划“温室气体提高石油采收率的资源化利用及地下埋存”项目首席科学家。与倪维斗相熟于已经完成的另一个973项目——“大幅度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基础研究”。该项目的作用已经显现:大庆油田的三次采油技术采收率提高了一到两成。

  提高采收率大概是石油科技一个永恒的主题。以目前大庆油田探明的储量,采收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多采出一年的油。

  当年,根据李四光创新的地质理论,中国先后在大庆、大港、胜利、华北等地找到了石油,彻底否定了“中国贫油论”。今天,这些油田要想“老树发新芽”,同样离不开科研。

  未来10到20年,石油、天然气、煤仍将是中国的主力能源。倪维斗说,从目前的实验数据看,二氧化碳驱油法可提高采收率10%左右。同时,还可以把二氧化碳封存于地下,减缓气候变化,可谓“一石二鸟”。倪维斗期待着煤化工技术和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联姻的那一天。

  60年来,中国逐步形成了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其中,科技的贡献不可小觑。如今的中国能源科技早已不是望“洋”兴叹的水平,许多方面甚至领跑世界。最新的消息是,超超临界机组技术应用、大型空冷发电机组开发应用、大型水电机组设计制造已经比肩发达国家;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电试验示范工程启动;核电技术装备自主化步伐加快,初步具备百万千瓦级压水堆自主设计、制造和工程建设能力。

  节能技术犹如雨后春笋。在今天的北京市区,50辆纯电动公交车穿梭于大街小巷。2009年8月21日,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推动者之一、科技部部长万钢和部分电动汽车专家,来到北京公交81路总站。这些特殊乘客对电动公交车做了一次特殊体验。在万钢看来,新能源技术是应对金融危机后战略转型的重点领域,而新能源汽车则是转型的重中之重。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