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之路——礼赞共和国60华诞之科技篇
第五章
托举共和国的今天和明天
“给我一个支点,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当然,这个支点永远也找不到。但是,圆强国之梦,科学技术这个支点却是现实存在的。——题记
中国不仅能够养活自己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袁隆平就是那个靠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人。
中国农民给他塑了真身像,外国农民高呼:“中国人万岁!”
从1974年首次成功育种开始,袁隆平的杂交稻亩产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目前,杂交稻种植面积已占总水稻面积的57%,比常规稻增产30%。
15年前,那位叫莱斯特·布朗的美国学者在《谁来养活中国》一文中,声称中国必将出现粮食短缺,进而造成世界性的粮食危机。
谁来养活中国?袁隆平这般作答:依靠科技进步,中国不仅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还能帮助世界人民。
今年79岁的袁隆平豪情满怀:“到我90岁时,要争取实现超级稻亩产达1000公斤的目标。”
如果他的心愿达成,10年后,中国杂交水稻的单产将是常规稻的3倍,每年种植杂交稻所增产的粮食,能多养活7000多万人口。这是伊朗或土耳其的人口总量。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科技对农业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十五”期间,农业科技的投入是“九五”的三倍多,“十一五”的前三年又是“十五”同期的三倍多。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由“十五”初期的不足30%提高到目前的50%左右。
无声的数字诉说着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在各类国家科技计划的扶持下,育成并推广农作物新品种8000多个,特别是杂交水稻等新品种的培育和大面积推广应用、粮食丰产等重大农业工程的实施,使全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中国在世界上以不足10%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
破解“三农”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正在发力。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