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研究的目的。研究的目的定位显然与研究者的身份是密切相关的。从本文所能收集到的相关资料看来,大部分文献处于经验总结或介绍的层次,以使本地学校的可贵经验得到凝聚,上升乃至传播。这类文章约占相关文章总数的一半。其次是综述简评与当前校本培训的开展状况,企图从总体上把握目前校本培训的开展情况和校本培训研究进展。另外,根据理论的规范和解释两大功能来看,还有一部分试图解释校本培训现实的理论,但以规范性的理论见少。由此可见,校本培训的研究的目的主要定位在总结经验,展示实践,并争取一定的理论高度。
3.研究的范围。即研究涉及的内容,这在本文的第二部分:研究的特点中已详细的作了阐释。很显然,目前的校本培训研究几乎已经涉及到了该项活动开展的本身及其理论背景的方方面面。从国外相关内容的引介到国内的积极探索,从校本培训的概念到如何具体实施的思路,从校本培训的内部构成要件到外部保障,支持系统无一不涉。但若是将校本培训的研究范围界定为以理论和实践为两个极端的连续体的话,校本培训的研究现状明显偏向实践一端。
4.研究的理论基础(理论假设)。终身教育思想是教师校本培训探讨中贯穿始终的思想,强调校本培训是每一位从教者自我教育的主要途径和不可放弃的人生权利,是终身学习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成人学习理论、成人发展理论以及学习风格的研究也都构成了校本培训这种个别指导的人员开发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再次,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还基于这样的理论假设:高等教育机构中采用的教师培训形式的最大缺陷是造成了教育实践与理论的二元分离,理想的教师培训应着眼于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分离,使理论研究与学校中的实践经验更好地结合起来。他们相信,校本培训是解决上述分离,统整知识结构的理想教师培训模式。
5.研究的方法。几乎所有这方面的研究都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或者是质的研究方法,具体包括资料收集和整理与分析,观察,归纳,总结,反思等。纯粹的思辨探讨以及理论构架尚不多见。
四、研究思路的构想
需要一个更宏观的位置和角度来看校本培训,所谓“跳出教育看教育”也正是这个意思。只有立点更高远才可能有更开阔的视界,避免就事论事的狭隘与短浅。具体地说:
1.关于“What”。是什么的研究。确实,在许多欧美国家,校本教师培训已处于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作为一种引介谓为不可。在我国目前的教育学术界中,有关校本培训是什么的界定大同小异者,小同大异者不下十余种,尚无形成一个相对公认的概念。因此,在大面积推行前,研究者有责任让人们充分了解校本培训,包括究竟什么是校本培训,它的推行要什么条件,目前是否适合我国教师培训的要求或现状,如何使它具有我国特色从而更富成效。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可行性研究。
2.关于“Why”。为什么的研究。为什么要开展校本培训,这是其理论基础的意义所在,也是开展校本培训的目的所在。没有充分的理论支持的实践必然是肤浅的,短暂的。而仅仅以政策导向为依据的实践也必然是单薄的,苍白的,没有生命力的。理论可以是描述已知的事实,当然它自然不能理解全部的现实,因此就有了假说的必要性。同时,理论更可以站到事实的前面去引导它,提领它。因此如何为它寻找合适的,适宜的理论基础是一件非常重要和迫切的任务。
3.关于“How”。怎么样的研究。这里的怎么样至少应包含两层意思。在研究方法层面上,我们可以广泛使用更多的方法。不光是实证主义的科学范式,批判主义,构建主义,女权主义等后现代主义研究范式更可以给我们多维的深层次的认识和研究校本培训提供思路,还校本培训以活生生的本来面目,而不是静态的,平面的肢解甚至偏见。多种研究范式的指导下的研究,必然会提醒我们时刻关注校本培训的现实发展。既然是以学校为基地,在学校中开展,为了学校的教师培训,其发展必然与学校及教育本身的发展息息相连。教育中的任何新事物及新理念的出现,包括当前的网络教育,都会投射于校本培训,昭示于校本培训,使它不断呈具新的面貌。只有注重“怎么样”的研究才能走向纵深,日趋完善,并有济于实践。脱离了对实践的关照,包括指导和解释,任何理论的研究都是苍白而空洞的。在校本培训实践操作的手段和方式层面上,我们应该在正确理解模式或模型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形成新的“可用的模型”,即有最大程度适用性的模型。现代科学的趋向在于越来越放弃理论,而通过模型来体现非常抽象的合乎规律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