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研究的特点
校本培训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也昭示了目前的研究特点,脉络和水平。
1.校本培训概念的界说
刘尧认为,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来培训全体教师(含职工)的一种全员性继续教育形式。
田爱丽认为校本培训是以教师的任职学校为培训基地,以全体教师为学员(既是学员,又都是教师),本校校长和领导干部为组织者,领导者,以提高教学实际能力为目的的一种培训模式。
郑金洲按照欧洲教师教育协会的有关界定,认为校本培训指的是源于学校发展的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的,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
赵蒙成认为,所谓“校本培训”,是旨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继续教育形式。
余维文认为,校本培训是在开展继续教育工作中,以教师任职学校为主阵地,以教师互教互学为基本形式,在岗业余自学的一种进修模式。
周建平认为,所谓“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指导下,由学校发起、组织,规划的,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方式来培训学校教师一种校内在职培训。
张向新认为,所谓“校本培训”,简单地说,就是以校为本地师资培训,即基层学校与教学研究,教育科研融合在一起地培训活动,又称为学校自培。
2.校本培训特点的研究
与脱产集中培训相比较,卢辉炬、谢清连认为校本培训有如下特点:⑴长期连续性。校本培训以教师任职地学校为受训场所,可进行比较持续而长久地培训,甚至可以从参加工作直到退休。⑵实践性。校本培训的前提是教师没有脱离工作岗位,将培训工作与教学工作紧密联系,能及时的学以致用。⑶灵活性。能根据实际条件灵活机动地安排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并能针对学校的自身特点和每位教师的个体特点加以安排,做到继续教育个性化。⑷经济性。校本培训免除了教师脱产培训的差旅费、学习费,减轻了教师和学校的负担,在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紧张,教师收入不高的情况下,尤其具有现实意义。卢辉炬等人还在总结校本培训特点的基础上,概括了校本培训的作用,即巩固作用、补偿作用,缓解工学矛盾,有助于创建特色学校。
周建平将校本培训与其他非校本培训相比,认为前者彰显出以下特点:⑴目标的直接指向性。校本培训有效克服了传统教师培训(包括学历教育、脱产进修、在职进修等)的局限性,将培训目标直接指向教师和学校的具体要求,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通过培训解决学校和教师的具体实际难题,促进学校自身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⑵组织的自我主体性。校本培训多由学校自身组织、规划,不仅培训方案由学校自身研究设计,而且培训力量也多半来自学校内部。当然也离不开校外专家的指导,但他们都是与学校教师结合成“共同体”,协同开展研究、培训。⑶内容的现实针对性。校本培训的内容不再是为解决普通性问题而选择的,而是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有什么问题就培训什么,其培训内容充分体现了差异性,实用性和针对性。⑷方式的灵活多样性。校本培训的方式极为灵活,主要由:课题研究;教育专业人员作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报告;优秀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师徒;学校或各教研组组织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开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校际间的交流、互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