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海外概况 > 综合研究
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
2002-04-05    PhilipG.Altbach著 蒋凯译

字体大小:

  私人资源与公共责任

  几乎所有国家都越来越重视在高等教育中更多地发挥私人部门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对大学科研提供资助和指导方面,私人机构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这便是上述趋势最直接的证明。在许多国家,私立院校得到了扩充,或者建立了新的院校,同时越来越多地要求通过贷款项目增长学费和费用,结果是,学生在其高等教育成本中逐渐增加了支付份额。政府一方面承认大学的重要作用,同时又试图减少在中学后教育方面的经费。私营化已经成为达到这一普遍目标的途径。不可避免地,有关学术发展的决策越来越多地变为由私人机构做出,而更广泛的公共目标则可能受到忽视。私人利益是否将对大学的传统功能(包括学术自由、基础研究和使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的管理方式等)提供支持,目前尚不清楚。最近建立了私立教育机构的越南、中国和匈牙利这些国家可以看到一些令人非常感兴趣的发展。在高等教育中的私人力量将带来价值观和发展方向的变化。这些价值观从长远来说是否符合大学本身的利益,目前尚不明确。

  多样化与多层次化

  所谓多样化——即建立更多的中学后教育机构以满足新的需求——决不是一种全所未有的现象,它是一种最重要的趋势,今后还将重塑院校系统的形象。近年来,建立科研机构、社区学院、理工学院和其他院校机构以满足某种特殊需要或为某种特定人群服务,是近年来高等教育增长的一个基本特点。与此同时,院校系统也变得更加层级化——人们一旦进入某个层次,便很难转到另一个层次中去。在选择进入系统中某一层次的时候,社会地位和其他变量往往与这种选择密切相关。从某种程度上讲,多样化是由于传统的大学不愿进行变革所造成的。也许,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人们确信建立新的职能有限的教育机构可以提高效益,降低费用。多样化的内容之一是,妇女和上不了大学的人群的入学人数大大增加了。在全球范围内,妇女目前占大学生人数的40%,而在15个国家里,女生高达50%以上。在许多国家,来自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和少数民族的学生大量进入中学后教育机构。这种多样性也会给较为来几十年带来重大挑战。

  经济差别

  世界各地的大学之间存在着实质性的差别,这种不平衡的状况今后可能继续扩大。工业化国家的主要大学一般都有足够的资源来保证其在科研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跟踪知识扩充的费用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与此同时,许多第三世界的大学却无力应付招生人数增加和和预算紧缩,有时甚至是财政危机的持续的双重压力所带来的巨大挑战。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大学就因为经费大量削减而难以维持,更不要说提高质量和参与国际知识系统的竞争了。处于以上二者之间的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中的院校机构。它们已经在学术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今后有可能进一步发展。综上所述,世界范围内中学后教育的经济前景不一而足。

   结论

  大学具有共同的文化和现实背景。在许多基本方式上,它们的机构模式和准则具有某种一致性。与此同时,各国的显著差别将继续影响着学术系统和机构的发展。学术机构的基本结构不大可能发生重大改变。尽管大学的行政结构变得越来越强大,并且传统的教师权力也下降了,“洪堡”院校模式仍将得以保存。开放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出现了,并且会提供新的院校安排。节约费用的努力也可能会带来进一步的组织变革。非预期的变革也可能发生。例如,尽管目前尚不具备发生大规模学生运动的条件(至少在工业化国家内),但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一般而言,20世纪上半叶大学面临的环境并不好。高等教育作为工业化国家里一个拥有稳定的而不是不断增长资源的“成熟产业”的现实,不仅会影响到中学后教育的可获资金,而且会影响到高等院校中的实践。本章所讨论的责任、技术的冲击,以及其他力量都将影响学院和大学。当然,全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模式不一。某些学术系统特别是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学术系统将继续扩大。在受到重大政治、经济变革影响的地区,未来几十年将发生结构重组。就全球而言,在未来的一段时期高等教育面临着重大挑战。

  (本文作者菲利普•G•阿特巴赫教授为美国博士顿学院中心主任、终身教授,芝加哥教育学PhD,也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客座教授。本文原载《现代大学教育》2001年第1期,转载于《新华文摘》2001年第9期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1年第9期。)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延伸阅读
· 西部开发与西部高等教育发展
· 发展也是教育的硬道理
·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现状和潜力分析
· 借鉴美国经验 推进我国西部教育发展
· 我国研究型大学战略发展的思考
· 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浅析
· 理顺关系 积极稳妥地发展高等教育
· 发展西部高等教育的战略思考
· 私立高等教育的角色:与中国发展现实相关的国际趋势
· WTO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十大对策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
·教育部部署寒假工作 ...
·教育部要求落实教师...
·国务院教育督导办专...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