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有一些大学反映,他们聘用往届的毕业生为所开设的硕士课程担任辅导教师,很有成效,学生也欢迎。因为这样的辅导教师对课程了解透彻,方法得当,对澳大利亚大学的课程文化也了如指掌,学生感觉这样的辅导教师是个行家里手。
一般来讲,国外教师莅临指导,总会给学生带来踏实、放心的感觉。新生或选修了新课程的学生总会因访问教授或大学系主任的光临而感动不已。一般在学生看到课程的宣传广告时,连大学的名字都未听说过,有校方高层人士来访,并带着诸如校刊、宣传册、纪念品等大学的标志物,起码证明大学的存在。通常,来访的资深教授并不亲自授课或考试。学生一经注册,成为大学的一员,他们就会期待着大学派来的辅导教师。对学生来说,能够有机会与教师讨论作业,与开发考试题、实施考试并监考的教师讨论考试形式,他们感到非常必要。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对自己的考试能有信心,同时对陌生的考题形式也能有所理解。比如,澳大利亚的大学提倡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对自己工作实践进行反思,所完成的实地研究项目和学习任务应该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而对于那些刚刚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通过了以“掌握已学知识”为标准的考试的学生来讲,了解这种考题形式是非常必要的。 正因如此,学生们非常欢迎大学派来的教师和往届成功掌握了学习方法的毕业生来做辅导。
另外,学生们意识到并且很重视他们是在用第二或第三种语言在学习异域文化。有些学生非常看重国外文凭,他们认为能够与来自英语国家的教师直接交谈很有益处。本科学生一般对本地用粤语讲解难点的辅导教师表示欢迎;而研究生则更加重视异域文化与开阔视野,包括对澳大利亚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人们对知识及其所有权认识差异的分析,教与学过程的认识,特别是对远程学习理念的认识等。
对学生来讲,对面授教学的体验不只是课程材料的学习,实际上,学生手中通常都会有学习指导、教科书,还可以从网上获得其他学习资源,学生需要的是通过面授辅导,能成功地迈进一个不熟悉的学习文化并学会适应,最终能够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对澳大利亚课程、教学法和评估的体验
学习澳大利亚大学课程的学生大多毕业于香港的中学和培训机构,有的学生已毕业多年。上面我们已经提到,学习澳大利亚的课程,要求学生进行反思式学习,对学习内容做出独立判断,而香港的学生提出,他们不熟悉和不适应这种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特别是本科生的反映,他们的个人情况、家庭环境和工作状况都难以进行独立学习:有的学生工作时间过长;有的女生有家务拖累;有的学生反映雇主不支持,不愿意提供学习时间和方便。按照课程要求,学生要利用自己的工作场所,联系实践从事研究项目,但难以得到雇主的许可。
尽管有的学生反映他们的学习中不存在语言困难,但多数学生认为用英语学习新知识有困难,而且花费时间长。困难不仅仅来自读、写方面,还有思维方式和论证推理。对学生来说“论证”是一大难题,这类考题与以前已经熟悉的要求表达自己的想法,陈述已掌握的知识考题相差很大。考题要求“解释”某个问题比较好理解,答题时也有话可写。所以,如果就某一话题陈述他们的想法,或对某一行业的业务实践做一介绍,学生觉得不难,轮到对某一观点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论证时,他们就觉得无从下手,当论证的观点又与政府(涉及政策问题)或某一作者(涉及思路或理论问题)观点相悖,难度就更大。同样,就阅读的材料或行业的业务实践中的某一方面写评论,学生也觉得非常困难。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就是抄袭,这是澳大利亚的教师经常提到的问题,我们就这一问题对学生进行了调查。抄袭问题经常被认为是文化问题,“偷”别人完整的作品是抄袭,而不注明地使用作者的用词及观点也是抄袭。我们注意到,不论在入学指导课上还是在小班的辅导课上,辅导教师把什么叫抄袭,作业中发现抄袭现象有什么后果都解释得清清楚楚。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难搞清楚学生对“抄袭”的理解和认识。他们说自己明白抄袭不对,作业中也避免抄袭,可是当用自己的话解释对所读文章的看法时,学生们表示他们力不从心。他们似乎觉得原作者的英语地道,用词恰到好处,换个方式表达是对文章的作践。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也许是因为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够高,他们没有能力换用另外的方式表达思想。另外澳大利亚的教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也与学生的看法有矛盾之处:学生说他们明白什么叫抄袭,他们也没有抄袭;教师说他们没有明白什么叫抄袭,而他们抄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