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11-08-15

探秘中国首个载人深潜器“蛟龙”号

  此外,科学家还可以借助“蛟龙”号携带海底钻机等各种仪器下潜到海底,获取珍贵的样品和数据。

  成功下潜到5000米后,“蛟龙”号的行动范围可以覆盖地球75%的海洋;徐芑南透露,明年“蛟龙”号将择机进行7000米海试,一旦成功,将可以覆盖全球99.9%以上的海洋。除个别海沟外,“蛟龙”号将可以无所不至。

  丰富而未知的深海资源从此将触手可及。中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此前向媒体透露,其正在主持的“南海深部过程演变研究计划”将率先利用“蛟龙”号在南海进行海底可燃冰的勘探工作。

  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确切地说,拟定明春进行的“蛟龙”号首次科考任务瞄准了深海一种叫做“冷泉碳酸盐岩”的物质,它是能源界广泛关注的“可燃冰”的伴生物,了解其形成机理和分布,将大大有助于人类对重要的潜在未来资源“可燃冰”的开发利用。

  此外,“蛟龙”号明年的首次科考还可能瞄准海底生物。“蛟龙”号带回的成果将有助于人们了解这个神秘的生物世界。

  还有深海油气勘探。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所长王东晓告诉记者,海底一二千米的地方存在大量油气,分布面积很广,但目前的深海勘探技术只能探测到200米水深,“蛟龙”号潜入深海,有望带来新进展。

  海底矿产资源丰富。王东晓提醒说,此次“蛟龙”号远赴东北太平洋海试,其海域正是联合国国际海底局批准给中国的矿产专属区。“蛟龙”号也从海底获取了锰结核样品。

  科学家是“蛟龙”号未来的“大客户”。吴能友强调,“蛟龙”现在的作业能力还不是很强,未来一定会强调应用,才能真正有助于中国深海战略的发展。

  “你不要小看‘蛟龙’号的机械手,它不仅可以抓起200公斤的岩石样品,而且可以轻巧地抓取生物,还配有大量的摄像、摄影、声纳、钻机装备。”吴能友展望,未来科学家将把深海作为天然实验室,利用“蛟龙”号把实验样品放入深海进行科学实验,经过若干实验时间后再取回样品,从而模拟出实验室无法提供的环境条件。

  美国的“阿尔文”号载人深潜器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如今在美国、日本等国家,研究深海的科学家经常可以乘坐深潜器探索深海奥秘。科学家们热切盼望,中国的深海研究也能早日迎来这一天。

  “蛟龙”出世

  标志中国向深海领域发力

  在世界载人深潜领域,中国无疑处在赶超者的地位。

  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率先在这一领域发力。到1960年,美国利用已经退役的“的里亚斯特”号深潜器将潜水员首次送入马里亚纳海沟,这里距离海面约为11034米,是全球海洋的最深处。

  美国长期是载人深潜领域的领先者。著名的“阿尔文”号深潜器从1964年投入使用,至今仍是美国载人深潜的主力,曾创造出一年最多下潜约270次的纪录。但由于当时国际市场上镍、铜等深海金属的价格不高,美国渐渐减少了在载人深潜领域的投入。

  日本、法国后来居上,成为最新的深潜界的明星。王东晓介绍说,近20年间,日本的深海研究突飞猛进,其“深海”深潜器创造了最大下潜深度约6492米的世界纪录。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