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人民网-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4-01-03

2013,中国科技的“脚印”:4G牌照发放

  三月 实验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3月15日,《科学》杂志在线发文,宣布薛其坤院士领衔的清华大学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所联合组成的实验团队,从实验上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并在评论文章中表示,中国科学家“证实了期待已久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存在,这是量子霍尔家族的最后一位成员”。

  凝聚态物理中,量子霍尔效应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整数量子霍尔效应和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分别于1985年和199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从美国物理学家霍尔丹1988年提出可能存在不需要外磁场的量子霍尔效应,到我国科学家为这一预言画上完美句号,中间经过了20多年。

  量子霍尔反常效应最为美妙的地方主要有两点:第一点,处于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电子与普通材料中的电子相比,就好像是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一样,互不干扰,高速运行;第二点,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材料本身就是一个铁磁体,因此不需要任何外加强磁场,就可以让电子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专家表示,“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如果能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应用,那么将很有可能开启新一轮的科技革命。”

  ■评点

  为了寻找和验证这一效应,薛其坤团队整整花了4年时间,测量了1000多个样品。“我们测量了1000块样品,前面999块都没有成功。所以我们经历了999次失败都没有放弃,才换得了最后一块的成功。”薛其坤说,“为什么我们能如此坚强?因为我们并没有把失败当成失败,而只是把它当成一次难得的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不断进步,最终达到我们的目标。”

  做科学研究和任何其他创新工作,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不怕失败,不轻言放弃,持之以恒才是王道。

  六月 蛟龙带科学家成功下潜

  “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于6月10日起航,来自20多家单位的120多名科考队员乘“向阳红09”船在南海蛟龙冷泉区、蛟龙海山区,东北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和西北太平洋采薇海山、采杞海山区,开展了3个航段21个潜次的下潜作业和38个站位的常规调查。

  这个航次是“蛟龙”号最久的一次“远征”,实现了“蛟龙”号从海试走向科学应用的跨越,历时110余天。

  用于科学目的的“蛟龙”号下潜,取得了丰硕的科考成果,获得了大量有助于揭开深海之谜的素材和样品,并显示出“蛟龙”号初步具备了科学应用的条件,为其真正转入常规化业务运行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此外,4500米系列的载人潜水器也正在研制之中。

  ■评点

  时隔一年,在去年7000米下潜成功的基础上,“蛟龙”深入南海,远赴太平洋,深度对这条能纵横世界99%海底的中国“蛟龙”来说已不在话下,考验它的,在于能否真正带科学家下潜,为科学服务,这是蛟龙号的使命也是重任。首次搭载科学家下潜,首次搭载女科学家下潜……小小2.1米内径的“蛟龙”,却承载着中国深海探险和科学研究的雄心。

  这一回为科学下潜, “蛟龙”表现良好,也进一步证明其能力,未来要广泛应用,而且计划邀请别国海洋科学家,共同下潜开展海洋合作研究。在“蛟龙”成功应用的基础上,一系列的“小蛟龙”也正在等待早日下水,驰骋深海,为人类早日揭开深海奥秘而潜。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