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中国首个载人深潜器“蛟龙”号
10年之后的2002年,中国大洋协会正式牵头攻关7000米载人深潜器,已经退休6年的徐芑南受邀出山,担任总设计师,领衔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等全国50多所单位开展集体攻关。接受媒体采访时,徐芑南生动地描绘道,“我的脑海中,经常想象着这样一幅画面:我们的潜航员驾驶着我国自主建造的深潜器,带着科学家在大洋深处航行,带回各种矿物资源、前所未见的物种,造福我们的社会和人民。”
潜入大洋谈何容易!深海环境面临高压低温、高腐蚀,环境变化多端,条件复杂各异。例如,水中每增加10米水深就约相当于增加1个大气压,“蛟龙”号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则需承受700个大气的正压力,而“神舟”飞船在太空工作时也只承受约1个大气的负压力,载人深潜器上的每一个零件都受到深海压力的巨大考验。因此,科学家认为,“入海”的难度实际上并不亚于“上天”。
深海充满诱惑。载人深潜器就是敲开深海之门的钥匙。去年成功达到3759米下潜深度后,以中国大洋协会和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属702所)名义撰写的《中国首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公开发表,系统描述了“蛟龙”号的各项参数。
这艘寄托中国探索深海使命的载人潜水器长8.3米,重达22吨,设计有效载荷240千克。
“蛟龙”号长什么样?从整体看去,“蛟龙”号外表像是一条鲨鱼,这符合生物仿生学原则。“接近鲨鱼,不过有点胖了。”徐芑南形容。
经过比较选择,“蛟龙”号最终被设计成球形,由12块球瓣和2块球形底板构成,以期在800以下深水中获得最好的重量—排水量比和最佳的强度、稳定性能。
常规潜艇绝大部分选用钢材,而载人深潜器的球壳则采用高强度钛合金。在这层钛合金的保护下,潜航员唐嘉陵、付文韬和叶聪开始了深海之旅。
身段灵巧
水下“蛟龙”可做“六度”动作
从母船“向阳红09号”上布放成功后,“蛟龙”号顺利下潜。5000米海试的上下时间都要超过1个半小时。
到了海底1000米之下,就算是深海,这里没有氧气、没有阳光,非常寒冷,压力越来越大。到达海底5000米时,温度就只有2摄氏度左右。通过观测窗,潜航员们可以看到深海中游弋的动物、高低起伏的海底山峰……
“蛟龙”号载人舱内是常压环境,还有专门的供氧和吸收异味气体的生命支持系统,但潮湿问题目前还无法解决,因此夏天舱内温度就相对较高。
对身体而言,这不是一次舒适的旅行。在10余小时的时间里,潜航员们一直“蜗居”在一个2.1米内径的球体内。成年人伸开臂展,几乎可以碰到球体两端。
坐在中间的是主驾驶,左右两侧是科学家。潜航员付文韬透露,3个人很难同时站立起来,加上各种仪器,腿基本上都处于蜷缩状态。
“蛟龙”在水中行进的速度并不快。其设计巡航时速为1节,最大时速为2.5节,相当于每小时行驶4.63公里,比常人骑自行车还慢。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