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三航段首潜采集巨型生物 发现不明物质

采集海山岩石样品

六腕海星样品
当地时间9月3日,“蛟龙”号在位于西北太平洋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采薇海山区,进行了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第31航次)第三航段首次下潜――工程下潜。潜航员唐嘉陵驾驶“蛟龙”号与杨波、张同伟通过海底4个多小时的工作,进行了近底航行拍摄,采集了底栖生物、海山岩石、富钴结壳、沉积物、水等样品,并确认了载人潜水器的技术状态,最大下潜深度为4578米。
相关链接: "蛟龙"第三航段首次下潜采回一块富钴结壳样品
当地时间6时50分,全体人员各就各位,7时10分将“蛟龙”号布放入水。两个多小时后,“蛟龙”号下潜到最大深度4578米,并开始海底作业。据下潜人员介绍,本次下潜比较顺利,完成了预定工作内容,取得1只6腕海星、4块海山岩石、1块富钴结壳和2管沉积物样品,拍摄到了珊瑚、海绵、海星、深海鱼等海底生物视像资料。此外,“蛟龙”号还发现了类似药丸形状的黄色圆球状物质。现场科学家表示,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知道该物质的构成。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海洋生物学家王春生表示,通过此次下潜,发现该海域巨型底栖生物丰度比魏源海山区低,符合该海域寡营养的特点,在此区域发现6腕海星等巨型底栖生物,进一步说明巨型生物具有分布广的特点。
现场指挥部决定,“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三航段第二次下潜将于当地时间9月4日9时左右进行,下潜人员为科学家王春生、潜航员傅文韬和叶聪,下潜深度约2800米,位置在采薇海山的山腰。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