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中国首个载人深潜器“蛟龙”号
不过“蛟龙”号的身段却颇为灵巧。参与控制系统研发的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水下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王晓辉介绍说,“蛟龙”号拥有“6自由度空间运动能力”,既可以在三维直角坐标系上直线行走,比如通常所说的前进后退、上浮下潜、左移右移,还可以围绕直角坐标系三个轴旋转,比如改变舵向、左右摇摆、抬头低头等。
“其实‘蛟龙’号在水下是很灵巧的,就是动作稍微慢些。”他描述说。
除了行动灵巧,“蛟龙”号还手脚灵便。“蛟龙”号第四次下潜过程中,潜航员叶聪就利用机械手捕获过海参等生物,放在生物篮里。这样的机械手有两只,具有相当于人的肩、肘、腕等的“关节”,伸缩自如。
8只水下照明灯如同“蛟龙”号的眼睛,可以确保潜航员看清楚15米以内的各种情况。
声纳如同“蛟龙”号的耳朵。它配有1台最大作用距离为200米的成像声纳、7台避碰声纳、1台能够探测不同海底地形小目标的测深侧扫声纳以及1台多普勒海流测速仪。
人们还预想到,“蛟龙”号的行程未必总是一帆风顺,如果被海底的水草或者淤泥缠住,“蛟龙”号还应具备多种应急逃生的技能。
它可以抛掉两个100公斤的压载铁,以获得200公斤的浮力;还可以引爆蓄电池箱上的电爆螺栓,扔掉部分蓄电池;而如果是机械臂在抓东西时被水草缠住,上述应急措施都无法起作用时,“蛟龙”号还可以壮士断臂,以求逃生。
如果是整体陷入淤泥等不能自拔,“蛟龙”号的最后一招是引爆电爆螺栓,浮力块将带着船载的9000米长缆浮上水面。正在密切监视的母船看到浮力块上的闪光灯,就捞起长缆,用绞车把“蛟龙”号硬生生地“拎上来”。
根据中国大洋协会的描述,“蛟龙”号一次7000米的深度下潜一般需要12个小时,包括投放、回收各半小时,上浮下潜各2.5个小时,海底工作时间6个小时。一个下潜一般从早晨开始,下午天黑前结束。
正常情况下,“蛟龙”号可以在水下生存12个小时,而紧急情况下,生命支持系统可以支撑近3天的时间。
首赴南海
将获取与可燃冰有关数据
“蛟龙”下水,目标何在?中国大洋协会公开资料表示,“蛟龙”号可执行6项科学考察任务,包括:沉积物、浮游生物定点取样,矿产钻芯取样,海水温度测量,绘制高精度地形地貌图,沉船照相和摄像,以及深海管道和电缆等维护与检查等。
“为什么一定要载人下到深海?”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副所长吴能友自问自答,现在科学家寻找深海矿产、生物无异于“海底捞针”,而“载人深潜器最大的好处就是带给科学家身临其境的感觉!”吴能友说,科学家潜入深海,能更直观地了解海底环境,发现研究目标物。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