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全国两会特别报道:聚焦两会 启航教育中国梦
解
“建议国家加大对中西部高校尤其是人口输出大省的倾斜力度,为流动人员子女在家乡高考提供更多选择。”李光成认为。
龚克则强调,要缓解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和需求的矛盾。“以高考为例,目前一类本科的平均录取只有8.5%到10%,国家必须从增加优质资源入手,在今后10年左右时间形成一批优质的教育资源供给百姓,力争使供需关系有明显改善。”
“教师流动是促进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周洪宇建议,“首先要实现教师配置的均衡,改变目前的教师管理体制,将教师从校管变为区管,实现区域内教师的可自由调配。对优秀教师给予政策倾斜等,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逐渐弥补城乡鸿沟。”
3.改革“坚冰”如何打破?
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要完善顶层设计,与社会问题同步推进
析
教育难题为何还这么多?代表委员们认为:“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好解决的问题已逐步解决,剩下来的难题都是硬骨头,各种矛盾相互交织。”
“以高考改革为例,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社会关注度高、政策敏感性强。”龚克强调,目前,仍然是传统高考录取制度“一考定终身”。除此之外,还没有更加公平有效的录取和评价体系。家长希望孩子进入好的大学,而高考是按照分数录取,有了这根“指挥棒”,减负就无从谈起。
去年年底,各地纷纷出台“异地高考”政策。“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这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涉及户籍管理的社会问题,既关乎城市承载能力,又牵涉利益的重新分配,牵一发而动全身。”周洪宇说。
解
教育改革“坚冰”如何打破?
“教育改革要跳出教育系统内部改革的窠臼,真正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教育改革不可能单兵独进,必须与相应的社会改革同步推进。”周洪宇说。
针对“异地高考”政策,周洪宇认为,教育改革应适当超前于户籍制度改革,比如,各地政府要科学统计进城务工子女人数,根据本地的教育资源和承受能力,统筹纳入到经济发展计划中去,并通过积分制等方式,寻找到一个妥善的、操作性强的突破路径。
龚克认为,推进教育改革要注意紧扣“素质教育”这个主题,教育是“培养”学生,而不是“加工”学生;还要注意把牢方向,这就是“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