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全国两会特别报道:聚焦两会 启航教育中国梦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从数据上来看是一个新高。
然而,从解决“上学难”到“上好学”,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我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区域和领域的不平衡问题在当下凸显,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布三年的时间节点上,理应探讨。
“要好好抓住这一轮教育投入增加的机遇,深化教育改革,特别是体制机制的改革,发挥各部门的协同作用”,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庞丽娟认为。
学前教育投入应“省级统筹”
《21世纪》:你如何评价中国过去的教育改革和新阶段教育面临的问题?
庞丽娟:我们的教育一直在改革发展,而且力度还是比较大的,很多体制机制的改革也都起步了。我们出台了《教育中长期规划》、“国十条”、同时启动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这些在解决过去一段时间教育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我们需要客观、清醒地看到,不是说现在教育的投入增加了,4%的投入实现了,就万事大吉了。一方面我们的教育现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老百姓对教育的质量需求越来越高,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这些年教育政策制度出台了很多,但是我们对不同领域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制度设计还存在不平衡性,我觉得有两个基础性方面的教育政策制度滞后了,一个是学前教育,一个就是教师队伍建设。
《21世纪》:学前教育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可以说处在一个相对边缘化的位置,国家提出到2020年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你觉得这需要有哪些体制机制上的保障?
庞丽娟:由于历史和客观的原因,学前教育较长时间被边缘化,因为当时迫切要解决义务教育的问题,有些地方顾不上或不重视学前教育。这几年国家不仅制定出台了中长期规划,而且第一个配套政策制度就是在学前教育领域,同时启动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这两三年的改革实施下来,随着学前教育规模的扩大,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和教师队伍建设就从深层次浮到了面上,越来越凸显。
一个就是管理体制,如何建立更适应今天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职责明确的管理体制,还需要做很多工作。我们现在的管理体制是分级负责、地方为主,实际实施中其实是以县为主,甚至以乡镇为主,我认为应该充分发挥省级统筹在资源均衡化上的作用,我今年的一个提案就是“省级统筹以县为主”完善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根据我们目前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特别是县乡本级的财力,如果管理的责任主体,特别是财政投入的主体不上升到省级统筹、以县为主,学前教育很难发展。
二是财政投入体制。我觉得要真正把《中长期规划》明确的政府责任和“国十条”里边的“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落实,必须要建立财政投入的保障机制,第一学前教育经费要单列,其次投入比例是多大也得有个幅度设定,再次以什么标准、方式下去要明确,最后借鉴义务教育的投入保障机制,中央级、省级、市县级、乡级五级责任分区域、分层次、分项目分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