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高标准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
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标准。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布局学校,方便学生按居住地就近入学。深化城乡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按照信息化、现代化标准装备学校。区(市)县均达到四川省义务教育示范县标准。
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健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的长效保障机制。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完善帮困助学体系,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而失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提倡合理膳食,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贫困家庭学生营养水平,保护学生视力。
(二)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建立均衡化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标准。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现代化标准,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学校建设标准统一、装备标准统一、师资配置标准统一、生均经费标准统一、教师收入标准统一。
着力推进县域内校际均衡。健全县域内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制度,帮助和扶持薄弱学校,办好每一所学校。加强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完善区(市)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考核机制。发挥监测评价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促进优化政策措施,动态调整教师等资源配置。
逐步推进市域内区(市)县间均衡。增强市域统筹,在政策、经费、装备、项目等方面,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区(市)县的支持力度。推进城乡互动发展、优质资源共享,探索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
(三)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规范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好规定课程。科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机制。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建立市、区(市)县、校三级质量监测体系,建立健全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与督导报告制度。
七、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一)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
扩大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形成多样化、特色化的普通高中发展格局。强化基础与发展个性相结合、知识传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提升普通高中整体办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探索多渠道升学、多样化成才的办学模式。
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鼓励学校开发高质量校本课程。实施学分制,鼓励普通高中以多种形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高中阶段探索建立与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相衔接的教学制度和培养模式。鼓励大学向高中开放课程、实验室等教学资源,为部分学有余力的高中学生开辟学习发展新途径,建设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健全质量保障制度。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优化外部评价,完善校本评价。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培养学生选择、设计、规划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二)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促进办学模式特色化、多样化。鼓励学校挖掘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学校特色项目。建设一批以信息技术、艺术、体育、科技、外语、国防教育等为特色的学校。鼓励普通高中学校举办特色班、国际部,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八、推进职业教育高标准领先发展
(一)发展中西部领先的职业教育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完善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衔接体系。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衔接体系。建立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体系。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含技工学校,下同),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健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建立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完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加强政府对区域内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促进市域内职业学校合理分布、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
增强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着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建设中西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中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完善就业准入制度,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行“职业教育券”制度,实现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营造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型人才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氛围。
(二)高标准推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高标准建设重点专业和实训基地。实现专业设置标准化、规范化。建成一批贴近成都产业发展需求,能够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的重点专业。建成一批装备先进、设备对接产业、技术对接企业、管理水平较高,具备教学、培训、鉴定、生产等多种功能的实训基地。探索学校、行业、企业、园区多方共建现代生产型和服务型实训基地。
高标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课教师须取得高级工或技师资格。建立教师在岗研修与到企业实践培训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培养一大批职业教育教学名师、技术带头人。多渠道吸引优秀人才到职业学校任教,聘请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三)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改革教学模式。建立与企业岗位标准相衔接的专业标准。推行弹性学制、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学生顶岗见习、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实行仿真实训教学、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突出“做中学、做中教”,融教、学、做于一体。
改革评价模式。构建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评估的机制。把职业教育质量监测作为教育督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完善职业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等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建立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体系。探索建立以实际技能和工作绩效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招生考试制度。探索中职学校优秀毕业生直升高职院校的办法,并不断扩大直升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