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之路——礼赞共和国60华诞之科技篇
第一章
执政党科技发展理念在演进中升华
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念。彻底的反思精神和巨大的革新勇气,使中国共产党人的科技发展理念在曲折中前进,并日臻完善和成熟,从而推动共和国科技事业不断走向新的辉煌。——题记
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
1958年,中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时任中科院党组书记、副院长的张劲夫给它起了个名字:“有了”。这个让人莞尔又玩味的名字,如实地写照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科学和技术一穷二白的面貌。
尽管在个别领域有一些凤毛麟角的大师级科学家,但中国科技发展总体上至少落后西方发达国家100年!
落后就要挨打。毛泽东和他的执政团队体会到缺乏科技的切肤之痛。新中国成立仅仅一个月后,中国科学院便应运而生。当代中国科技发展史由此揭开崭新的一页。
1952年的一天,刚被任命为地质部部长的李四光被请进中南海毛泽东的住所。
“李四光同志今年多大?”
“66岁。”
“比我大4岁,又是著名科学家,那就是我的先生了!”毛泽东微笑着说。
一声同志,让当时还是民主人士的李四光倍感温暖和责任;一声先生,折射出知识分子和科学技术在执政党心中沉甸甸的分量。
1956年1月,周恩来在全国知识分子工作会议上,代表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这一年,新中国绘制了第一张科技发展蓝图——《十二年科技规划》。到1962年,12年的科技发展目标提前5年基本实现。
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曾撰文评述,这是同期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全世界最成功的科技规划,显示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科技发展方面的雄才大略和卓越能力。
然而,尽管前行中的中国铸就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诸多科技辉煌,但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当时尚难以充分认识科技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因而,依靠科技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没能在更加普遍的意义上一以贯之地树立和贯彻。如果说科技推动了经济发展,那个时期更多地表现为“点”的突破,而少有“面”的成功。
另一方面,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极左思潮主导下,屈就为“目”的科技发展,自然要无条件地服从于阶级斗争这个“纲”。林彪的“政治挂帅”以及“四人帮”的倒行逆施更推波助澜,使十年浩劫对中国科技事业的摧残登峰造极。同时,执政党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也出现越来越大的偏差。陈毅1962年为广大知识分子“脱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帽子,加上劳动人民知识分子之冕”的佳话,终究无法延续更多的精彩。
今天的人们大都带着些许遗憾去赞叹那段历史。共和国在一片废墟上构筑了自己的科技事业,在很短时间内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研发体系,并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治国方略的一部分,执政党的科技发展理念那时虽不尽完善,但却有了宝贵的雏形。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